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用航次科考任務

發佈時間:2020-01-06
放大縮小

“科學”號完成西太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

2020年1月5日,“科學”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用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胡敦欣院士、王輝書記以及科考船運管中心負責人、相關部門同事到碼頭迎接。

胡敦欣院士到碼頭接船


王輝書記歡迎科考隊員凱旋歸來

本航次2019年10月3號從青島起航,歷時95天,航程14000余海裏,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久的一個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隊員、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搭載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和海洋地質等多個學科領域。航次分為兩個航段,中間靠泊密克羅尼西亞波納佩港補給,張林林研究員和胡石建研究員分別擔任第一、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賈凡副研究員和王富軍副研究員擔任隊長,孫其軍擔任船長。 

胡石建研究員介紹,本航次總計完成了121個站位和218站次的CTD大面站綜合觀測,腐蝕設備取樣26站,完成垂直拖網48站,深海多聯網14站,微塑膠拖網42站,深海箱式採泥11站,垂直微結構剖面儀VMP觀測69站,微結構剖面儀MSS觀測19站,生物泵10次,收放潛浮標49套次,並開展了大量其他各類型採樣作業,超額完成了計劃內作業內容。 


深海採泥作業 


垂直拖網(左)和生物泵拖網(右)作業 


CTD作業採樣 


五項營養鹽採樣測試 

航次搭載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在多個前沿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科院海洋所孫虎元研究員首次進行了3000米以深分層海水腐蝕性試驗,獲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國産X80鋼腐蝕速率的連續觀測數據。

廈門大學黃邦欽課題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斷面獲得了大空間尺度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浮游生物呼吸數據。

中科院海洋所郭術津博士首次調查了馬利亞納海溝鄰近海域固氮藍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佈。

中國海洋大學楊桂朋課題組首次對西太平洋海域生源硫化物實現空間大尺度觀測。

華東師範大學李道季課題組針對西太海域深層水中微塑膠賦存特徵使用了大體積(8噸)原位過濾方法,解決了深海採樣體積不足等問題。

此外,航次還獲取了海洋上1500米層高空間解析度湍流結構剖面數據,為低緯度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這些觀測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取得持續突破。 


潛標布放作業 


深海大浮標布放作業

物理海洋學資深專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研究員表示,西太平洋毗鄰我國,是我國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必經之路。西太平洋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體-西太平洋暖池和強勁的熱帶對流和海汽相互作用,對我國乃至全球氣候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西太平洋還具有非常豐富的陸緣物質輸入、極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大規模的板塊俯衝、全球最深的海溝和完整的溝-弧-盆火山體系,以及異常活躍的海底熱液和冷泉活動等。因此,西太平洋不僅對我國經濟生産生活和國家安全保障至關重要,也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和相關資源環境研究的理想選區。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過設立西太平洋共用航次,為我國涉西太平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群提供了船時和數據共用平臺,極大推進了我國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西太平洋海洋科學研究方面的進展。 


文章來源:海洋知圈
責任編輯:葛蕾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