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法國政府計劃向台灣出售武器提問。趙立堅回應稱,中方堅決反對外國向台灣地區出售武器或同台灣地區開展軍事安全交流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中方已向法方表達嚴重關切。中方再次敦促法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撤銷對臺軍售計劃,避免給中法關係造成損害。
15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向台灣出售武器,堅決反對任何國家與台灣開展軍事聯繫。中方要求法方立即撤銷有關對臺軍售項目,以免對兩國兩軍關係造成進一步損害。中國軍隊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行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
法國《世界報》日前報道稱,1991年,法國湯姆森-CSF公司(現為泰雷茲公司)曾以28億美元價格向台灣地區出售6艘不裝備武器的“拉斐特”級護衛艦。今年4月7日,台灣方面表示,計劃對這些法國製造的護衛艦進行現代化改造,以便為它們配備誘餌發射系統,使其免遭導彈襲擊。改造合同由法國DCI-DESCO公司獲得,金額約為2500萬歐元。中方於今年4月向法方表達對合同簽署的不滿,敦促法方“取消”相關合同。中方認為,法國與台灣地區的這種交易會“破壞中法關係”。
據媒體報道,法國外交部13日發表聲明説,“法國尊重一個中國原則”,但“也嚴格遵循與台灣締結的契約性協議”。
上世紀九十年代,法國政府就曾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悍然向台灣地區兩次出售軍備,導致中法關係嚴重倒退。人們對這段歷史記憶猶新。
早在1989年底,法國媒體就傳出法國湯姆遜公司要向中國台灣地區提供6艘護衛艦的消息,法國總理府也證實了這一消息。中國外交部緊急約見法國駐華大使,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並要求停止這筆生意。中國駐法使館也向法國外交部進行交涉。據使館透露,時任中國駐法大使周覺向法外長迪馬轉達了我最高領導人的話,中國人絕不會吞下這個苦果。法國當局在權衡利弊後決定不再與台灣地區繼續做軍艦生意。1990年1月6日,法國外長迪馬向中國駐法大使周覺通報了密特朗總統的這一決定。
然而,到了1991年4月,迪馬向我方再次提出向台灣地區出售軍艦問題,5月7日,繼周覺之後出任中國駐法大使的蔡方柏立即向法方表達強烈不滿,並要求迪馬遵守他1990年1月6日向中國大使親口做出的不再繼續同台灣地區做軍艦生意的承諾。此後,中法雙方就此展開副外長級談判。7月4日,迪馬會見參加談判的外交部副部長田增佩,確認了以下論述:“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法國不改變它的立場,即不同台灣發生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和進行任何官方接觸;法國在同該島發展貿易時,無意影響台灣海峽的安全態勢。”但事實證明這只是法方一個口是心非的表述。當年9月27日,法國政府發表公報宣佈,法國同台灣地區就出售6艘護衛艦達成協定。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法國同台灣地區簽署軍艦合同墨跡未幹,11月,法國政府就允許達索公司同台灣商討銷售幻影2000-5型戰機問題。1992年2月,法國外交部長在紐約會見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時提出法擬售臺幻影2000-5型戰機,錢其琛重申中國的一貫立場,並警告法方,此事關係重大,要慎重從事。11月8日,法國媒體援引台灣方面的消息稱,這項合同已于當天簽署。中方立即要求法國外交部就此事做出澄清。法方理虧心虛,採取拖延戰術,遲遲不予答覆。直到12月22日,在中方一再催促下,法國外交部才承認法國政府已批准向台灣出售60架幻影2000-5型戰機的合同。
法國連續兩次無視中國的反對,先後向台灣地區出售軍艦和戰機,嚴重破壞了中法關係,中方理所當然做出強烈反應。12月23日,中國外交部緊急約見法國駐華大使,宣佈四項措施:一、要求法國政府一個月內關閉其駐廣州總領館;二、撤銷兩國正在談判的大型項目,包括廣州地鐵、大亞灣核電站二期工程、購買法國小麥等,不再同法國商談新的大型經貿項目;三、嚴格控制兩國副部級以上人員往來;四、對法國達索等4家售臺武器公司採取不接觸等措施。
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徹底打破了法國在對華和對臺關係上左右逢源、兩頭得好處的如意算盤,讓他們經濟上得不償失,政治道義上陷入被動。這也給那些試圖向台灣軍售的國家以儆戒,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直到1993年,法國執政黨社會黨在立法選舉中慘遭失敗,戴派保守黨的巴拉迪爾出任政府總理,法國第二次實行“左右共治”,中法關係才出現轉機。當年年底,巴拉迪爾總理的特使訪華,就兩國關係正常化進行商討。1994年1月22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法方在公報中承諾,今後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公報宣佈,兩國恢復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4月,巴拉迪爾總理訪問中國,中法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回顧這段歷史不難看出,對臺軍售是中法關係不可觸碰的“紅線”,觸及這條“紅線”,中國必然要做出強烈回應。上世紀九十年代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這一次,法國究竟如何動作,人們拭目以待。(沈孝泉,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