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聖地亞哥6月20日電 特稿:“我們離中國很遠也很近”——中國改革開放的拉美故事
新華社記者黨琦 裴劍容
“那高大的巨人一步一步長大,無邊無際的稻田、土地、建築,它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注目:‘你怎麼長大得這樣快,我的兄弟!’”這是智利大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聶魯達在《向中國致敬》中寫下的詩句。
中國改革開放飛速發展40年,中拉合作大步向前40年。拉美在注視著中國改革開放每一步發展的同時,也從中汲取著自身發展的營養。
當中國“醒來”時
1979年,中國在深圳、珠海試辦出口特區。
這一年,秘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吉葉墨第一次來到中國。
“當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貧窮。所有人穿的衣服都差不多一樣。我的那些中國朋友都是大學教授,不少都是全家擠在筒子樓一個小單間裏,屋子裏只有一張桌子和高低床。全樓道的人共用一個廚房和衛生間。”今年88歲的吉葉墨回憶説。
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成為改革試驗田的消息傳到拉美,安德羅尼科·盧克希奇跟隨父親前往中國尋找機遇,成為第一批赴華投資的拉美人。在中國,盧克希奇除了對潮水般的自行車印象深刻,還牢牢記住了父親當時有感而發的一句話:“當這個國家醒來,我們國家也會變得富裕。”
老盧克希奇是智利盧克希奇集團的創始人,礦業起家。現年64歲的小盧克希奇子承父業,如今已是智利首富。“我父親一直堅信,當中國經濟騰飛,智利經濟也將起飛。”
事實證明了老盧克希奇的判斷。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中拉貿易額1979年僅為12.6億美元,2017年達2578.5億美元,增加了200多倍。如今中國是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拉美是全球對華出口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
拉美國家不僅從對華貿易中獲益,汲取中國發展經驗也成為它們收穫的寶貴財富。“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特區模式完全可以在拉美推廣,”墨西哥-中國雙邊企業委員會主席卡洛斯·羅哈斯説。
肉眼就能看見的增速
1990年,中國開發浦東。
拉美和中國遠在地球兩端,卻阻礙不了羅哈斯過去40年間90多趟中國之行的熱情。“我每次去都能感受到中國的變化,街上汽車越來越多,馬路越來越寬,服裝越來越鮮艷。”羅哈斯説。
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副執行秘書馬利奧·西莫利則從另一個角度評價了這種感觀:“經濟學家一般習慣看經濟數據。但在中國則不必要。中國的經濟增長就擺在你面前,肉眼就能看得見。站在上海金茂大廈88層,就看到了活生生的經濟增長率。”
浦東陸家嘴已經成為上海乃至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事實上,在浦東發展的歷程中,拉美不僅關注和見證,也在參與和借鑒。
盧克希奇曾擔任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副主席。他利用自己集團業務廣泛和國際經驗多的優勢,為上海經濟結構轉型和未來城市發展獻計獻策。在他看來,上海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對智利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也非常重要。而這所有一切,“都得益於改革開放”。
中國入世世界獲益
2001年,中國正式入世。
拉加經委會在一份題為《邁向中拉經濟合作新時代》的報告中指出:“2001年至2007年世界貿易的強勁擴張,主要得益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産業價值鏈的發展。”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至關重要,為世界貿易注入了活力,拉動了全球經濟增長,”西莫利説。
拉美國家也在這份活力中找到了新機遇。2006年以來,中國同智利、秘魯和哥斯大黎加相繼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在中智簽署自貿協定的2006年,盧克希奇集團當機立斷,讓旗下智利銀行設立北京代表處,作為連接智利出口商與中國市場的紐帶。
“設立智利銀行北京代表處不僅幫助兩國增強金融聯繫,還加強了中拉人文交流和學術往來。”作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的盧克希奇説,通過智利銀行等機構的贊助,智利天主教大學和清華大學十多年來已實現兩校數百名師生互訪。
熱情擁抱“一帶一路”
2018年,中國繼續前行。
過去的40年,是中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40年,是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40年,也是世界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2018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堅定地告訴全世界,新時代中國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去年12月,貫穿巴西南北的“電力高速公路”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一期工程正式投入商業運作,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特高壓輸電技術“走出去”的“首秀”。而對於巴西而言,它意味著徹底解決2200萬人電力短缺狀況,是大項目接地氣、高科技助民生的典範。
今年初,中拉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的特別聲明》,標誌著“一帶一路”倡議正式延伸至拉美。西莫利認為,這將進一步擴大中拉合作領域的廣度和深度,也將惠及越來越多的拉美民眾。
“拉美離中國很遠,但也很近,”西莫利説,“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卓越經驗為包括拉美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上了重要一課。”(參與記者:張啟暢、賈安平、張國英、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