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年12月發表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東方IC)

中國網新聞4月12日訊 在很多外國人看來,針灸是一種堪稱神奇的中國醫學療法,它綠色健康、見效迅速,對很多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效果。同時,也有不少人對中國針灸存在誤解和偏見,對這種防治疾病的手段不甚了了。

近日,英國《太陽報》發表了一篇介紹中國針灸療法的文章,對針灸的原理、技法和治療效果進行了簡要的説明。文章指出,這一療法對減輕疼痛、緩解焦慮效果明顯,從臨床研究數據來看,對於提高生育能力也有一定幫助。

英媒科普:什麼是針灸?

《太陽報》4月10日發表的文章對中國針灸知識進行了普及,其中重點介紹的是臨床操作中的針刺法,也就是將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表的相關穴位,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文章稱,針刺法通過刺激皮下和肌肉中的感覺神經,可以促使身體釋放內啡肽——人體天然的“止痛藥”。同時,針刺還能讓中醫理論中的“氣”的能量流遍全身,也就是調節人體經絡氣血、臟腑陰陽。

氣血、陰陽雖然比較抽象,但中醫認為,氣血、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礎。

文章介紹,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一般或坐或躺,露出需要針刺的部位。醫師將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表的相關穴位,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這個過程會持續幾分鐘至半個小時不等。

在治療效果上,針灸對各類慢性頑固性疼痛有比較明顯的緩解功效,比如偏頭痛、腰痛、頸椎痛等,對於牙痛、關節痛和術後疼痛也有幫助。

2016年《臨床針灸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還顯示,相比藥物治療,針灸療法對促進生育能力的效果提升了23.3%。

此外,據《歐洲時報》報道,法國一個醫學團隊通過數千次的臨床實驗得出:諸多疼痛病症或噁心、嘔吐等症狀可以通過針灸得到有效的治療。還有很多國外醫學專家認為,針灸確實可以作為輔助療法治療疾病,節約醫療資源,還能緩解癌症及其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對避免化療具有積極作用。

針灸的外國朋友圈越來越大

中醫針灸起源於中國,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對外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西元6世紀,針灸就被傳播到朝鮮、日本,16世紀就已傳播到歐洲。1996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推薦64種病應用針灸治療。1997年11月美國國立衛生院舉行針刺法聽證會。針灸目前作為一種綠色健康的療法被世界所廣泛關注、認可。

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年12月發表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藥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藥品形式註冊。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成功申遺,是對中國作為中醫針灸起源國的確認。中醫針灸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和使者。

目前,世界範圍內有38萬餘名針灸工作者,接受過中醫藥、針灸、推拿或氣功治療的人數已達到世界總人口的1/3以上。除中國外,其他國家中醫醫療(針灸)機構已達10萬多家。

不過,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中國針灸學會會長劉保延也指出,中醫在國外往往被視為替代醫學,在很多國家尚未得到應有的“名分”。今後,需要開展臨床研究,提供權威的研究數據,為中醫的安全使用和國際化發展提供臨床數據支援;培養中醫的國際化人才,建立針灸國際人才儲備庫。

“一帶一路”讓中醫針灸更好地“走出去”

作為一種文化,針灸是世界文化遺産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其特色技法和文化內涵需要不斷地傳承和發揚。除了在國內要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外,中醫針灸“走出去”的腳步也不應停滯。

2016年8月,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醫針灸傳承基地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授牌儀式。這是世界針聯在歐洲設立的首家中醫針灸傳承基地,標誌著中醫針灸傳承教育正式走入歐洲。建立傳承基地並讓更多人掌握這門技藝,對於讓針灸發揚光大、真正安全有效地得到使用非常重要。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更是為中醫針灸“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自2014年起,世界針聯推出了“一帶一路”中醫針灸風采行系列活動,旨在通過中醫針灸與其他傳統醫學間的學術和文化交流,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更好地了解中醫針灸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此外,“一帶一路”針灸國際化發展高層論壇、中國瑞典2017“一帶一路”針灸中醫藥高峰論壇也相繼在近兩年中舉辦。借助這些平臺,來自國內外針灸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就針灸中醫藥理論、實踐、科研和行業標準等進行交流,以中西醫結合的視角展開討論,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醫和針灸的了解。

未來,為了讓針灸獲得更多青睞,劉保延建議,中國可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針聯等多邊組織,以及各國孔子學院等開展機構間合作,並建立世界針灸基金,對各地的針灸研究項目和人才培養提供支援,並開展針灸的臨床研究計劃,舉辦“一帶一路”針灸文化傳播活動。(記者戚易斌 實習記者姜肖寒 金愛玲 龍千櫟 聶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