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相輝映一卷詩——亞洲各國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張焱 劉文嘉

風雲際會,山水相連。以“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4月8日拉開帷幕。

始於新世紀、目標新亞洲,博鰲亞洲論壇走過了17年的風雨歷程。日趨成熟的合作框架、日漸活躍的文明交流以及在亞洲繁榮與世界發展中的穩健作用,讓“博鰲”成為當代亞洲的重要標識。這是十幾年來與會國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的成果,也是漫長歷史中亞洲各民族文明深度交流互鑒的當代結晶。

西亞兩河文明、東亞中華文明、南亞印度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諸子百家的出現、佛教文明的誕生,構成了人類幾大文化模式的重要板塊。在歷史長河中,亞洲眾多古老文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明的交流,源遠流長。古絲綢之路跨越了尼羅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

文明的交流,碩果纍纍。幾千年來,亞洲各國各地區人民在認識和處理自然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個體與集體、歷史與未來等等的關係中,創造和形成了東方智慧與審美。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天下為公的政治觀,和諧共生的交往觀,奠定了亞洲的文化共識,為形成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交往規則,形成多元共生、多態共融的世界文明交流格局,提供了重要啟示和路徑。

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的70多年,亞洲形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亞洲的文明交流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亞洲國家率先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同非洲國家一道,在萬隆會議上提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和平共處十項原則。相互尊重、協商一致、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亞洲各國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夯實文化自信根基、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和而不同的亞洲文明更加繁榮。

在新的歷史航程中,如何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國與亞洲各國思索著、行動著。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APEC、博鰲亞洲論壇、上合組織峰會……一次次論壇、會議的持續接力和“一帶一路”不斷向縱深推進,形成了亞洲文明交流互鑒擎雲舉日、波瀾壯闊的萬千氣象——

搭建亞洲文明交流的新框架。文化,是民族的根脈,也是民族間精神對話的紐帶。近年來,亞洲國家間人文合作蓬勃發展,成為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中,繼政治安全、經貿合作之外的第三支柱。無論是習近平主席訪問越南期間兩國簽署的《關於文化産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和河內中國文化中心揭牌,還是南韓總統文在寅訪華期間文化部舉辦的“中韓文化交流之夜”,都顯示出近年來亞洲國家高層互訪配套文化活動所起到的良好效果。“中國—東盟人才發展計劃”“中國—印度文化交流計劃”“文化睦鄰工程”等多項長期規劃為亞洲文化交流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瀾滄江—湄公河文化論壇、亞洲藝術節等系列定期舉行的文化活動細化了文化交流互鑒的渠道,生動具體、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的落地開花將惠及亞洲更多普通民眾。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路,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能夠建立亞洲文明對話的常態機制,構建亞洲文明對話的多樣化渠道,拓展亞洲文明對話的多層次平臺,為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又一種可能。

拓展亞洲文明互鑒的新領域。文明之間,需要對話,需要傾聽,更需要心與心的碰撞。近年來,中國的年輕人除了看本土電視劇、日劇、韓劇,還愛上了看泰國電視劇,《一諾傾情》《天生一對》《名門紳士》等都有觀眾關注;而廣西針對東盟國家譯製了《故宮》《超級工程》《瑯琊榜》等優秀中國影視作品超過1000集,在對象國黃金時段播出,亦頗有觀眾緣。影視作品的互相滲透見證了跨國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的深入。而數據也從另一個維度顯示這種交流的火熱——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前10位的生源國為南韓、泰國、巴基斯坦、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印度尼西亞、哈薩克和寮國,其中“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31.72萬人;而《曼谷郵報》的報道稱,2017年中國赴泰旅遊的人數達980萬,佔泰國總遊客數的28%。

抵達亞洲文明共識的新高度。最是真情能動人,作曲家王洛賓曾説過:“絲綢之路是用音樂鋪成的,在這條古道上,可以聽到最美的音樂。”古絲綢之路,不僅有波斯商隊的駝鈴聲聲,更有揚琴、琵琶、嗩吶等樂器在中國至今生生不息的響動。千年後,來自寮國的“魔性神曲”《一帶一路》刷遍中國人的朋友圈,歌詞中唱道“絲綢之路,你我肩並肩,一帶一路,有你有我,大小問題,我們一起面對”。音樂再一次跨越了民族、文化、地域和歷史,穿透了心靈,融通了民心。音樂的交流只是這個偉大的世紀工程的一個縮影,從“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所興起的漢語熱、武術熱、書法熱到“歡樂春節”活動,“一帶一路”不僅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更促進了文化的革新,其帶來的文化交流是生動而活力四射的,使“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心意相連。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處於新時代的中國意氣風發,形成共同體的亞洲前景可期,正在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必將在這文明交往的一卷史詩中寫下新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