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8日,天津,中國載人航太展,天宮一號神州對接。(指月/視覺中國)

中國網新聞3月29日訊 (記者 戚易斌)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將於近期再入大氣層燒燬,完成最後的“謝幕”。

天宮一號于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太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

空間站“先驅”的漫漫歸途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官網上了解到,截至2018年3月25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運作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里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208.1公里、遠地點高度224.3公里),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燬。

經北京航太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官方網站後續將每日發佈有關監測預報資訊。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載人飛船階段,實現多人多天飛行、安全返回和精確落點。這個任務神舟五號、六號已圓滿完成。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這一階段是為第三步,即建立空間站做技術準備。天宮一號正是“三步走”戰略第二步中的重要一環,它的上天運作,意味著我國擁有了建立初步空間站的能力,為我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資料圖:天宮一號模型(陳彥/視覺中國)

其實,天宮一號的回家之路已經走了整整兩年。2016年的3月21日,在軌運作一千六百多天、超壽命工作近一千天的天宮一號,突然在所入駐的微網志上發佈了這樣一條消息:“我,想家了……”彼時,這個空間站的“先驅”已經靜靜踏上了歸途。

“築夢九天,化身星空。功成身去,常思歸來。”如今,在悠遠的太空留下道不盡的華彩樂章後,這個遲歸的遊子終於將在回家的路上鳳凰涅槃。

墜落地點會在哪?

從去年開始,天宮一號將墜落何方就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類似的任何預測,都必須將各種變數考慮在內,包括上層大氣密度和物體速度、位置、方向及其物理屬性。而且因為重返地球的位置是由時機決定,要預測物體會在哪隕落就更加困難。

歐洲宇航局(ESA)預計,天宮一號殘骸落地的範圍在北緯42.8度和南緯42.8度之間,相當於西班牙北部和澳大利亞南部之間的區域。

據了解,天宮一號重歸地球是一個漸進過程,它會在穿越大氣層時逐漸加速,到距離地球100公里處高空時,開始升溫、燃燒。

澳大利亞航太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博塔尼奧斯表示,天宮一號燃燒時,地球上處於夜晚的地區人們可以看到像隕石或流星一樣的發光物體在夜空劃過。

天宮一號重8.5噸,除了少數高密度的部件,比如燃料箱或火箭引擎,其他部件應該都會在大氣層裏解體,剩下沒有燒盡的殘片會墜落地表。

截屏圖:2014年9月26日,“天宮一號”運作將滿3週年,飛行17200圈,6次對接(東方ic)

不過,太空碎片專家稱,地面上的人被天宮一號殘骸擊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到一萬億分之一。

歐洲宇航局太空垃圾部門負責人克雷格説,這種體積的物體通過大氣層時,落到地面的殘骸佔原來體積的大約20%-40%。他認為,被天宮一號殘骸擊中的幾率“大致相當於一年裏兩次被閃電擊中”。

中國航太進入空間站時代

天宮一號的鏗鏘腳步已經成為歷史,當前,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工程已全面展開。據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中國載人空間站計劃到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組裝並投入運營,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我國將於明年6月前後實施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任務,之後陸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進行空間站的在軌組裝建造。”楊利偉説。

2016年11月01日,深圳,中國航太展,天宮一號模型(梁霞舜/視覺中國)

未來50到100年,中國載人航太計劃逐步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進而走向深空,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建設形成我國主導的地月空間安全圈、經濟圈、科技圈,在人類探索浩瀚宇宙中作出中國人更大的貢獻。

此外,中國正在和聯合國外空司及有關國家積極溝通交流,協商推動交換培養、聯合培養航太員等項目。

“今年,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將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發佈空間站任務合作機會,並開展項目徵集工作,與歐空局聯合開展艙段合作交流,還將與有關國家探討載人月球探測技術方案聯合論證工作,並將組織召開月面著陸與上升模式相關主題的國際學術大會。”楊利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