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福州海峽奧體中心雨水花園已經建成併發揮功能,該項目為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能使雨水充分滲透蓄積。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福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福州海峽奧體中心雨水花園已經建成併發揮功能,該項目為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能使雨水充分滲透蓄積。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外媒稱,全世界都讚賞中國在增加城市地區天然覆蓋物(或者説“海綿”結構)以抗擊洪水並加強水資源安全的行動。

據馬來西亞《星報》網站1月29日報道,近日,輪到必打靈查亞、剛巴克和雙溪武洛這些馬來西亞大城市突發洪水了。汽車和建築物泡在渾濁的水裏的情形如今幾乎司空見慣。現在關注的重點應該從糟糕的局面轉移到解決辦法上。

報道稱,最近一些文章講述了中國如何將30個容易暴發洪水的地區變成“海綿城市”,在防範洪水的同時留住雨水。

中國的這一計劃不僅規模龐大,還行動迅速。“海綿城市”計劃是在2015年發起的,目標是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在馬來西亞的城市地區,過去的情況是,50%的雨水穿過地面上的天然覆蓋物(樹木、草等)滲入地下。10%的雨水流走(進入江河和排水溝),還有40%蒸發掉(重新進入大氣)。

樹木和綠地起到了海綿的作用,可以吸收滲入土壤的雨水,防止雨水越積越多形成洪水。

報道稱,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綠地被鋪上了水泥和混凝土。如今,只有15%的雨水滲入土壤,而流走的雨水增加至55%,蒸發的則佔到30%。城市中的“海綿”結構如今吸收了15%的雨水,遠低於過去的50%。

據檳榔嶼水務部門的前負責人説,2008年10月發生在檳榔嶼的洪災是因為山谷變成了“混凝土停機坪,無法存留雨水”。結果,雨水迅速流成河,導致洪災,哪怕是中等程度的降水也會産生這樣的後果。

因此,應對洪水的一個關鍵是逆轉城市“海綿”結構流失的局面。最近幾十年來,馬來西亞的許多農田、公園、樹林和草地都變成了像公路、房屋、商業建築和停車場這樣的混凝土叢林。

報道稱,全世界都讚賞中國在增加城市地區天然覆蓋物(或者説“海綿”結構)以抗擊洪水並加強水資源安全的行動。

《星報》網站援引英國《衛報》的報道稱,在上海臨港地區,街道用可以滲透雨水的材料鋪成,雨水花園裏有土壤和植物,建築物修建了綠色屋頂和水箱,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控制著水流。

同濟大學的教授李輝(音)説,首要的事情是保存或恢復天然水道,因為這是降低洪水威脅的自然之道。

報道稱,這樣做需要多大的成本?到目前為止,這些城市的“海綿”項目獲得了超過120億美元的資金支援。中央政府提供的資金佔到15%到20%,其餘則來自地方政府和私人開發商。

報道認為,“海綿城市”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馬來西亞民眾準備迎接更多的洪災到來之際,政府應該認真研究這一選項。(編譯/李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