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配圖:兒童“邪典”視頻(佚名 視覺中國)

中國網新聞2月2日訊(記者戚易斌 實習記者賈子墨)日前,國內各大視頻平臺播放“兒童邪典視頻”一事引發公眾廣泛關注。這類視頻起源於國外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如今已經悄悄流入了國內。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表示,已部署開展深入監測和清查。多個網站也開始自查和清理相關內容。

“邪典”一詞源於“cult film”,是指某種在小圈子內被支援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往往手法獨特、題材詭異,富有爭議性。有一些作品因其獨創性逐漸得到了主流的認可,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但“兒童邪典視頻”更多則是趣味變態,通過對經典的動漫形象再加工,充斥暴力、軟色情和驚悚等元素,危害兒童身心健康。

“兒童邪典視頻”危害匪淺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候孩子常常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模倣慾望,但其涉世較淺,分辨是非能力不夠。而“兒童邪典視頻”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明快的音樂混淆視聽、用經典動畫形象為掩護、將暴力等行為融入日常生活場景,使其內容極具迷惑性,引誘孩子觀看。更有甚者製作出中國版“兒童邪典片”,將孩子作為拍攝對象。

對此,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認為,長期觀看這類視頻將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年齡小的孩子沒有成熟的意識,在早期植入這類資訊會造成極其錯誤的認知”。其中,血腥暴力的視頻更會對孩子造成恐慌,對神經發育造成影響,容易造成後期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等一系列嚴重影響。

京衡律師上海事務所副主任、前檢察官鄧學平稱,視頻網站應當加強自審自查,設置分級制度,遮罩關鍵詞的搜索引擎,對給兒童推薦的內容增加人工審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低齡兒童。家長應加強對兒童的保護監管,對孩子網上接觸的內容多花時間把把關。

國外如何保護兒童上網安全

“兒童邪典視頻”最早産生自境外網站,一經出現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抗議。在未成年人網路安全保護方面,各國均有相關對策。

美國

近年來,美國社會同樣深受“兒童邪典視頻”的荼毒,被稱為“艾莎門”(《冰雪奇緣》裏的艾莎公主是這類視頻中最常出現的主角)。去年7月,《紐約時報》專門報道了這一情況,引起了全美的關注。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抗議下,YouTube開始大規模下線這類視頻、封禁賬號。到去年11月,YouTube宣佈刪除了超過50個頻道、15萬則視頻。

對於此類問題,美國主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來遏止。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兒童網際網路保護法案》(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 Act),規定全國的公共圖書館必須給聯網電腦安裝色情過濾系統,否則圖書館將無法獲得政府提供的技術補助資金。

同時美國政府部門還成立了專門機構保護未成年人網上安全。如司法部建立了打擊兒童網路犯罪特種部隊,為各州和地方的打擊行動提供技術、設備和人力支援,幫助培訓公訴和調查人員,開展搜查逮捕行動,協助案件偵緝。聯邦調查局成立專門機構,負責辨認、調查網上發佈的兒童色情圖像,搜尋相關不法分子,對其進行法律制裁。美國郵政、海關等部門也經常參與和協助執法部門的有關行動,且成效顯著。

英國

針對未成年人網路安全保護問題,英國建立了“政府+行業”的聯合監管機制,設立了專門網站,向家長提供最新的網路安全資訊。政府公佈了24小時的兒童熱線,家長和孩子可以隨時就網路問題尋求幫助。

同時政府專門設立了保護青少年的“兒童開發與線上保護中心”,讓公眾、執法機構和網路業主間加強聯繫,跟蹤並檢舉嫌疑人,防止犯罪分子以兒童為目標進行網路犯罪,都體現了立法和執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移動內容管理方面,當前所有主要的英國移動運營商都已經自願實施默認內容過濾系統,對手機網站內容進行分級標注,標明哪些內容不適合年齡在18歲以下的青少年觀看,並採用技術手段過濾那些不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容。

日本

有數據表明,2008年日本涉及網路犯罪的案件中,傳播兒童色情物品案件254件,違反青少年保護條例有437件,同比增長90%。正是基於這種背景,日本政府2009年頒布實施了《保證青年少安全安心上網環境的整頓法》(又稱《不良網站對策法》)。

該法對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行業管理協會、電信服務商、過濾軟體開發商、網路內容服務商、民間團體和未成年人監護人等在保障青少年安全安心上網方面的義務作出了詳細規定,並要求推廣和不斷升級過濾軟體,以確保青少年的上網安全。

此外,日本各級警察部門還公佈了舉報電話,並實施“網路巡邏”。警局職員在受警方委託的團體協助下,監控網站及論壇上危害未成年人的不良資訊,一旦發現,警方可要求網路服務供應商或論壇管理者立即予以刪除。

資料圖:青少年上網(Maxppp 視覺中國)

斬斷“兒童邪典視頻”背後的利益鏈條

針對目前野蠻生長的“兒童邪典視頻”,有網路平臺行業人士認為,在其背後潛藏著一條外人難見的利益鏈條。“兒童邪典視頻”通過“母嬰”、“教育”、“經典動畫形象”的標簽,在演算法的加持下能夠輕易搜索到,點擊量居高不下。而國內外視頻網站通行規則是,只要視頻點擊達到一定數量,網站就會自動在視頻開頭或中間插入“貼片廣告”。只要用戶打開視頻,廣告就會自動播放,視頻上傳者由此獲得廣告收入分成。

無論是視頻的製造和發佈者,還是造成有害視頻及資訊傳播的網路平臺企業,均是“流量至上主義”的信奉者,他們為了一己私利而罔顧道德和社會責任。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刑法研究所副所長彭新林認為,平臺傳播“邪典”內容,經主管部門提醒後予以糾正,將相關內容刪除,平臺將不承擔責任,只能算作自身審查不嚴。但如果平臺為了點擊量或是盈利,在監管部門提醒後仍不履行刪除的義務,網路平臺服務商就是沒有盡到自身的法律義務,涉嫌刑事犯罪。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網路安全法》明確要求,網路運營者應監督用戶資訊發佈、阻斷非法資訊、接受個人的監督、完善網路安全投訴和舉報制度等。要用法律的手段斬斷“兒童邪典視頻”背後的利益鏈條,從根本上剷除這個灰色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