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 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中國網新聞1月30日訊(記者戚易斌)1月27日至28日,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河野太郎就任外務大臣以來首次訪華,也是日本外相時隔近兩年後再次訪華。日方希望通過此訪進一步加深互信,改善兩國關係。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當前中日關係保持改善勢頭,同時也面臨挑戰。日方只有將中日“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體現到具體的政策和行動中,與中國相向而行,才能跨越兩國關係發展的障礙。
中日關係回暖迎來重要契機
河野太郎在訪華前夕接受中國媒體書面採訪時説,在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伊始之際訪問中國,是一個良好開端。他表示,穩定發展日中關係不僅有益於兩國,而且有益於整個國際社會。他願從大局出發穩定發展日中友好合作關係。
2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分別會見了河野太郎。李克強用“乍暖還寒”形容當前的中日關係,他希望雙方重溫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精神,處理好歷史等敏感問題,妥善管控分歧,使今年成為中日關係重返正常發展軌道的機遇之年。
楊潔篪在會見河野太郎時表示,希望日方同中方一道,維護政治基礎,堅定和平友好信念,準確把握彼此定位,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擴大互利合作,拿出更多實際行動,為中日關係朝著正確方向改善發展做出努力。
王毅對日方近期在對華關係上所作的積極表態予以肯定,他希望日方不鬆勁,不後退,把口頭表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與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推動兩國關係儘早回到正常和健康發展的軌道。
三場會見,中方再次傳遞了促進中日關係良好發展的意願,既展示出合作誠意,也明確了底線和立場,今後也將積極地參與到改善中日關係的行動中去。但是,中日關係的改善並不是單獨一方就能實現的,需要兩國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因此,日方能否抓住中日關係回暖的重要契機,以實際行動增信釋疑,以正常心態良性互動,是今年中日關係需要關注的重點。
改善關係日本要有具體行動
中日兩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是東亞地區的大國。中日關係的改善有利於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中日關係出現改善勢頭。首先,中日領導人多次會晤,兩國間多種溝通機制逐步恢復。其次,日方開始積極評價“一帶一路”倡議。去年6月,安倍首次在正式場合表態願在一定條件下參與“一帶一路”合作。近日,日本官員再次提出,願意積極應對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合作。
此外,1月22日,安倍在日本國會發表施政演説時提到,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希望在經濟、文化、旅遊和體育等各個領域大力促進兩國國民交流,加強兩國高層往來,推動兩國關係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有分析認為,日方對改善中日關係表現出了一些迫切的姿態,其原因不難理解:安倍政府在外交遭遇挫折、國內政治處境出現困難的情況下,看到了中國提供的發展機遇。日本已經意識到,與中國疏遠和對抗不僅無法遏制中國發展的勢頭,還會讓日本錯失更多的發展機遇。
但是,中日關係的走向錯綜複雜,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包括歷史問題、台灣問題、領土爭端等。此外,日本修憲所帶來的安全走向問題,日本以應對朝核問題為名,引進陸基宙斯盾來擴大日美反導體系的問題,都是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
改善中日關係,關鍵在於互信。日本需要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和四點原則共識,這是維護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其核心是兩國領導人就歷史、台灣、釣魚島等重大問題達成的重要共識和諒解。要確保兩國關係行穩致遠,就必須重信守諾,切實按照原則和規矩辦事。
需要強調的是,正是因為日方在這些核心問題上小動作不斷,才造成中日關係中的諸多困難。例如就在河野太郎出訪前夕,日本政府在東京開設了展示獨島和釣魚島相關資料的“領土主權展示館”,宣示上述島嶼為“日本的固有領土”,引起了中方的強烈不滿,對中日關係造成新的干擾。
與此同時,日本在東海製造緊張,插手南海問題,刺激半島局勢升溫。這些舉動背後有與中國爭奪主權權益的企圖,也有借機實現修憲擴軍的用心,這些舉動顯然是未來中日關係改善的極大障礙。
所以,中日關係能否持續改善,不能僅看口中的善意,更要看實際行動。正因如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才會一方面強調“改善和發展中日兩國關係”是中方的一貫立場,同時又義正詞嚴地指出:“我們希望日方言行一致,將改善中日關係的積極表態切實落實到政策和行動中去。”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王棟認為,目前中日關係確實具備了走出僵局的條件,但關鍵是日方要改變對中國的根本認知,真正把中國視為合作夥伴而非戰略競爭對手,兩國關係才能有實質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