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文在寅昨天開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多方認為這是一次“修補籬笆之旅”,過去一年多來,因南韓部署“薩德”導致中韓遭遇建交25年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文在寅稱此訪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增加韓中互信。南韓前總統樸槿惠執政末期,一意孤行宣佈引入“薩德”,在美日幕後推動、南韓軍方等保守勢力運作下,“薩德”順勢在文在寅任內完成部署。“薩德”不只是簡單的武器部署,背後還散發著戰略敵意,文在寅上臺後努力向中國釋放善意,包括承諾“三不一限”,最終今年10月獲得中方響應。

“很大程度上,文在寅這次訪華是對中韓關係的一種復位。兩國關係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是相當好的,建交以來發展平穩,兩國無論是政府高層往來還是民間的熱絡程度都是不錯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江雨日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如此表示。他稱,現在對於中韓來説,更主要的是對兩國關係進行更為合適的定位,認識到對方的關切和利益,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妥協與合作。王江雨稱,對中國來説,文在寅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受到歡迎的領導人,因為他對中國從沒顯示出偏見,不像之前有的南韓總統,比如李明博時代就明擺著不友好,樸槿惠時代缺乏穩定性,缺乏可預見性。“文在寅確實對中國展示出了友好的態度,他的團隊對中國也是相當友好的,我想中國領導人是願意抓住這個機會和他交往的。”

中韓關係如何完成“復位”?11月23日,南韓外長康京和訪華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談的次日,《日本經濟新聞》以“中韓突然靠攏的實情”為題報道稱,10月底,南韓向中國表明“不會追加部署薩德”“不參加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等,與中國在改善雙邊關係方面達成一致。王毅稱“中方重視韓方的表態”,要求康京和遵守承諾。文章稱,在南韓部署“薩德”問題上一直持批判立場的中國突然顯露出積極改善中韓關係的姿態,是為了牽制日美韓在應對朝鮮核導問題上進行的聯合。

13日,文在寅在北京稱,“薩德”余波給大家帶來許多困難,他和全體國民都感到鬱悶難過,所以就任伊始就為修復韓中關係傾注大量努力,南韓的誠意終於10月底贏得中方的響應,兩國就推動各個領域交流合作早日回到正常發展軌道達成共識。

香港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張寶慧12日在《南華早報》上撰文認為,多重因素促進了中韓和解,最重要的是中國轉向更軟的外交政策,更多依靠軟實力來吸引其他國家,南韓從中國這種政策變化中得到了好處。整個地區也將從中獲益,這也有利於中國的國際聲望進一步提升。南韓外國語大學教授黃載皓從另一視角著眼,13日他在南韓《每日新聞》上刊文稱,文在寅政府執政以來遇到了諸多挑戰,特別是因“薩德”臨時部署,讓韓中兩國關係嚴峻。但是經過在德國、越南與中國元首進行的兩次會談,確認了兩國領導人間的真誠性,就推進此訪達成一致。黃載皓認為,此次文在寅訪華對於中國而言是新時代下展現中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機會,對於南韓而言,在推進韓中兩國關係正常化,新政府在對外、對朝政策方面得到中國合作有重要意義。

[環球時報駐南韓、日本記者陳尚文 李珍 環球時報記者 謝戎彬 崔傑通 王偉 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