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將在中國廈門召開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日前介紹了金磚機制的機遇、挑戰和前景。

對於持續不短時間的“金磚褪色論”,張燕生表示,其實金磚概念是美國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但美國的機構現在反倒是在懷疑這個,其實是不應該的。發達國家雖然説在世界經濟當中總量的比重比較大,那是存量,看增量的話,美國和日本現在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遠遠低於金磚國家。十年來,金磚五國的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已經從十年前的12%,上升到23%;國際貿易比重,就是金磚國家國際貿易佔世界國際貿易的比重從11%上升到16%;對外投資的比重從7%上升到12%;吸引外資的比重2016年達到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50%。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金磚+”模式。從中國方面來看,金磚機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要構建一個最廣泛的合作夥伴關係作為金磚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講,在世界上的差異非常大,包括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非洲、拉丁美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基於“合而不同”的原則,“金磚+”實際上是一個開放的機制,只要有合作意願、願意參與金磚合作機制的國家和地區,都可以加入。

張建平表示,“金磚+”代表了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五個金磚國家當中,最富裕的就是俄羅斯,每人平均GDP現在2萬多美元,中國只有8000多美元,巴西曾經達到過1.2萬美元的水準,現在在1萬上下;南非更低一些,印度是最窮的國家,每人平均GDP只有176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