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7月2日電(記者任珂 嚴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

中德建交45年來,雙邊關係總體保持持續發展的勢頭。如今,中德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水準,雙方既緊密合作又良性競爭,在新時期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雙邊關係局面大好

近年來,中德兩國高層互訪頻繁,雙邊關係發展水準不斷提升。德國總理默克爾任內已10次訪華,創下西方在任領導人訪華次數之最。

2004年,雙方宣佈在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2010年,兩國關係提升為戰略夥伴關係;2014年,兩國關係進一步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認為,中德關係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是因為雙方能切實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這是雙邊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國經濟高度互補,彼此欣賞對方文化。

史明德説,雙方能夠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把握大局,求同存異。中德兩國都支援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有共同立場,相互借重、相互依賴。

兩國已建立中德政府磋商等70多對雙邊磋商與合作機制。雙方的對話機制覆蓋外交、安全、經濟、人權、媒體和法治等領域。

中德雙方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體育等領域的合作項目也進展順利。德國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最大域外出資國,也是“一帶一路”重要項目——中歐班列在歐洲最重要的終點之一。

兩國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領域合作緊密。兩國政府在四川省建立了中德創新産業合作平臺。兩國為對接“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建立了合作機制,還在半導體照明技術、“清潔水”、“未來城市”和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搭建起新的合作平臺。

未來合作空間廣闊

中德兩國在各領域緊密合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

近年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産業升級加速,在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進步顯著。德國一些人士擔心,中國會在德國的傳統優勢産業與其展開競爭,並擠佔德國的傳統市場。

史明德認為,應該理性看待這一趨勢。他指出,中德發展水準不在同一個層次。就算中德在某些領域差距有所縮小,但只要是良性競爭,並不一定是壞事,反倒有利於激勵雙方企業更加注重創新。

史明德説,中德未來合作潛力非常大。在第三方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金融領域和在非洲的可持續發展合作等方面,雙方都有廣闊合作空間。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告訴新華社記者,在高科技和高端製造業領域,中國與德國仍有較大差距,互補性很強。他認為,在現有良好雙邊關係基礎上,中德應進一步加強政治互信,拓寬合作空間。

今年年初,中國家電製造商美的集團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公司庫卡,這成為“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緊密對接的一個生動案例。

庫卡首席執行官羅天勵説,庫卡2016年銷售額增長了20%。美的可以幫助庫卡打開中國市場,而庫卡可以提高美的的生産效率,並且雙方都有新領域可以開拓。因此,這次收購對兩家公司和兩國來説都是雙贏。

攜手推動全球治理

今年下半年,中國和德國都將迎來各自國內的重要政治議程,兩國關係正站在新的起點上。

與此同時,全球格局正在深刻演變。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洶湧,歐洲一體化進程遭受挫折。國際社會期待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但中國深知,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承擔起這一責任,面對挑戰,各國必須攜手合作。

在此背景下,未來中德關係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

德國全球與地區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帕斯卡爾·阿佈告訴新華社記者,德中兩國清楚認識到自己是過去幾十年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利益攸關者,兩國均對氣候變化和自由貿易理念作出承諾,並支援二十國集團等國際機制。

去年和今年,中德先後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在推動全球治理、推行多邊機制、力主自由貿易和堅持氣候變化承諾等方面協調立場,相互支援。

阿布説,當這些理念現在被一些國家質疑甚至放棄時,“德中的共同立場顯得尤為難得和讓世界放心。這不僅有利於兩國,也有利於國際社會”。

趙俊傑認為,中德合作將為世界提供一個值得信賴的“穩定器”。

編輯:郭興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