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投資】截至2014年底,德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13412億歐元,絕大多數投往歐美國家,主要投資目的地國是荷蘭(累計2437.1億歐元)、美國(累計2053.2億歐元)、盧森堡(1314.2億歐元)、英國(累計1208.3億歐元)、比利時(累計544.8億歐元)、法國(累計449.1億歐元)。

【對外援助】官方對外援助主要以財政合作(提供優惠貸款)和技術合作(免費派遣專家、提供設備及培訓人員等)方式進行。2013年德國政府為欠發達國家提供發展援助25.37億歐元,佔官方發展援助總額的23.7%,較上年減少3.25億歐元(德國聯邦經濟合作和發展部)。

【外國資本】截至2014年底,外國在德國直接投資累計8731.2億歐元,主要投資來源國瑞士(累計2210.9億歐元)、荷蘭(累計1624.1億歐元)、美國(累計1568.7億歐元)、盧森堡(累計857.7億歐元)、和英國(累計796.6億歐元)。中國對德直接投資36億歐元。外國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商業、食品工業、化工、交通、電子技術和機械製造部門。

【著名公司】(1)大眾汽車股份公司(Volkswagen):成立於1938年,主要生産銷售各式汽車、發動機和有關配件。2015年僱員總數61萬人,銷售額2133億歐元。現任董事長馬蒂亞斯·穆勒(Matthias Müller)。地址:Volkswagen AG 38436 Wolfsburg。

(2)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前身為1886年成立的賓士汽車廠和戴姆勒汽車廠。1998年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合併,主要生産各種車輛、飛機發動機和內燃機等。2007年8月,公司將克萊斯勒80.1%的股權出售給美國私募基金澤普世資本管理公司。2009年4月,宣佈轉讓克萊斯勒剩餘股份。2016年公司僱員總數28.45萬人,總銷售額1532億歐元。董事長迪特·蔡澈(Dieter Zetsche)。地址:Daimler AG 70546 Stuttgart。

(3)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1847年成立,主要生産經營各類電氣設備、電子元件等,2016年公司僱員總數35.1萬人,銷售額796.4億歐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凱颯(Joe Kaeser)。地址:Siemens AG 80333 Muenchen。

(4)巴斯夫集團(BASF):又稱巴登苯胺蘇打公司,1865年建立,主要經營石油、化工産品和藥品等,2015年公司僱員總數11.24萬人,銷售額704.5億歐元。董事長庫爾特·博克(Kurt Bock)。地址:BASF AG 67056 Ludwigshafen。

(5)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 Group):成立於1890年,主要提供保險、風險管理諮詢及投資理財服務。2015年公司僱員總數14.27萬人,銷售額957.6億歐元。董事長米夏埃爾·迪克曼(Michael Diekmann)。地址:ALLIANZ AG Koeniginstrasse 80802 Muenchen。

【生活水準】 2015年德國國民總收入30937.7億歐元,每人平均國民收入37979歐元。2014年,全職僱員平均每月毛收入為4196歐元(2015年),生産性行業及服務業平均小時工資31.8歐元。2015年,德國家庭平均住房面積91.6平方米,每100個家庭擁有耐用消費品數字如下:轎車105.4輛,行動電話171.8部,固定電話124.5部,平板電視67.1台,DVD機70.8台,衛星電視接收器44.6部,有線電視介面47.1個,個人電腦164.9台,電冰箱121.9台,洗衣機97.2台。2012年共有醫院2017所,病床50.15萬張,共有醫生34.87萬人。

【國 防】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立於1955年11月。軍隊在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最高統帥。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為軍隊最高指揮官,現任總監察長福爾克·維克爾(Volker WIEKER,2010年1月上任)。

2017年度,德國國防預算為370億歐元,佔政府預算的11.6%。目前總兵力約17.8萬人,其中陸軍約6萬人,海軍約1.6萬人,空軍約2.8萬人(德國聯邦國防軍網站),其餘為中央衛勤、聯合支援兩大職能部隊。德國已自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改為志願兵役制。2016年,德國宣佈將組建規模為1.35萬人的“網路和資訊空間”部隊,預計2021年成軍,成為德軍繼陸、海、空、醫療、後勤之後的第6個軍種。德軍還計劃至2023年擴軍1.14萬人。德軍目前參加海外行動約3200余人。

德國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戰略從本土防禦轉向危機處置和衝突預防;推動歐盟獨立防務建設,使歐盟和北約在危機處置上成為平等的戰略夥伴;拓展德軍軍事能力建設領域;確保德軍在需要時迅速重建其本土防禦的能力;積極參與北約傳統防區外行動;調整國防開支重點,壓縮維持費,穩步提高裝備費比例;以歐洲內部和跨大西洋合作為平臺,加強軍事裝備的聯合開發。

【教 育】德國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主要由各州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

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習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對高中畢業生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規定名額限制。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餘教育十分普及。教師為終身公務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2015年,德國各類中小學4.7萬所,高校427所;在校中小學生1100萬人,大學生280萬人。

【新聞出版】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2015年,德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日發行量約187.3萬份。其他全國性大報發行量如下:《時代》週報,51.2萬份;《南德意志報》,36.8萬份;《法蘭克福彙報》,26.39萬份;《世界報》,18.8萬份。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彙報》,發行量39.7萬份。2015年,德國各類日報的日發行總量約1608萬份。有各類雜誌近萬種,最重要的時事政治週刊《明鏡》發行量約79.6萬份(2015年),《焦點》50.1萬份(2015年)。

通訊社: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於世界最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國內其他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其客戶包括500余家國內和750余家國外新聞單位及大量非新聞機構。德新社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採用率達99%。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通訊社,如福音教新聞社、體育新聞社、聯合經濟新聞社等。原第二大通訊社德國國際通訊社,于2010年由德意志電訊社和美聯社德語新聞服務合併而成,于2012年10月申請破産。

全國主要廣播電臺:(1)德國廣播電臺,1994年成立,分別在柏林和科隆進行廣播,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臺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2)德國之聲電臺,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政府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並用德、漢、英等語言播放電視新聞節目。此外還有11家州電臺。

全德國主要電視臺:(1)德國電視一台(ARD),1950年成立,由各州電臺、德國廣播電臺和德國之聲電臺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2)德國電視二台(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臺,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3)其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和私營電視臺如SAT1、RTL、PRO7也擁有大量觀眾。

【外 交】德國政府將歐盟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作為外交政策的兩大支柱;繼續推進歐盟一體化進程和結構性改革,致力於歐盟團結和聯合自強;保持與美國的緊密盟友關係,並將其視為德國外交政策基石之一;支援北約改革和轉型,強調北約應成為歐美戰略對話的主要場所;對俄羅斯關係因烏克蘭問題陷入僵局,參與歐美對俄制裁,但依然致力於同俄對話協商;繼續利用自身地緣和政治經濟優勢,深化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維持在該地區傳統影響力;重視新興市場國家作用,加強與中、印等國的協調合作,將中國視為德國和歐洲重要戰略夥伴;繼續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通過向非洲、拉丁美洲推廣德國政經模式,謀求擴大影響;積極謀求在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烏克蘭等國際問題上發揮作用。

【同美國的關係】美國是德國最重要盟友之一,對美國關係是德國對外關係兩大支柱之一。德國認為歐美具有共同價值觀和諸多共同利益,是世界上相互聯繫和依賴最為密切的經濟夥伴。主張加強德美相互信任和政治協調,以更平等姿態維護和發展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在堅持自身標準和價值觀基礎上穩妥推進歐美自由貿易談判,為北約戰略轉型發揮更大作用,以提升德國在歐洲及世界上的分量,鞏固並密切歐美聯繫。

德美高層互訪頻繁、接觸密切。2013年6月奧巴馬總統首次正式訪問德國。2015年2月,默克爾總理第八次訪問美國。2013年曝出的德美“竊聽門”事件對兩國政治互信造成負面影響。2016年,奧巴馬總統兩度訪問德國,德美高調展示團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默克爾發電祝賀並與特通電話。

【同法國、英國的關係】德法特殊關係是德國歐盟政策的核心。二戰後,德國主動與法國和解。德法領導人現建有6至8周會晤一次及每年舉行兩次聯合內閣會議的機制,發揮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作用,共同規劃歐盟未來發展大計。歐債危機爆發後,德國主導歐盟應對危機,影響增強。德法軸心面臨新一輪調整。但兩國領導每人平均高度重視彼此關係,均選擇對方作為當選後的首訪國。2015年巴黎兩度暴恐襲擊事件發生後,德國均第一時間發出明確支援法國的聲音,顯示德法團結。

德國重視英國的實力和影響,視英國為重要夥伴。兩國高層互訪頻繁,2015年默克爾首次出訪即選擇英國。

【同俄羅斯的關係】德國視俄羅斯為政治軍事大國,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德俄關係和歐俄關係具有戰略意義。在安全領域主張同俄羅斯合作而非對抗,強調德俄合作不損害第三國利益。兩國政府建有政府磋商、民間對話等各種合作機制,致力於繼續發展和深化同俄羅斯的現代化戰略夥伴關係,擴大雙方在經貿和能源領域合作,同時突出對俄羅斯民主、人權等問題的關注。德國總統高克出於對俄羅斯人權狀況不滿,未出席2014年索契冬奧會開幕式。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德國積極介入,默克爾總理多次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並親赴莫斯科斡旋,施泰因邁爾外長同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多次會晤,在勸和促談方面發揮關鍵和重要作用。

【同亞洲國家的關係】德國認為亞洲在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迅速崛起,積極謀求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加強同亞洲國家關係,以謀取經濟利益。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不僅對本地區,也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産生重要影響。重視同日本和印度關係,認為日本和印度是德國在亞洲可以信賴的重要夥伴。看重中國、印度、日本對解決地區衝突的作用,支援亞洲區域合作,並致力於同東盟合作和推動亞歐會議進程。

默克爾擔任總理以來共訪華10次,訪問印度2次,訪問日本4次。2014年2月,德國總統高克訪問印度和緬甸。2015年10月,德印舉行第三輪政府磋商。2015年10月,高克總統對南韓和蒙古進行首次國事訪問。 2016年3月,高克總統對中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2016年5月,默克爾總理赴日本出席七國集團領導人峰會。

【同非洲的關係】德國重視發展同非洲關係,增加對非發展援助,努力擴大影響。德國看重非洲發展潛力和能源、原材料資源優勢,支援非洲區域經濟發展,推動非洲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2014年5月,德國政府出臺新版對非洲政策指導方針,全面規劃德非在安全、社會、經濟領域合作,幫助非洲應對貧困、環境污染、法制不健全、極端主義等問題。同時,德國也在歐盟和聯合國框架內參與非洲維和事務,認為應該讓非洲聯盟在維護地區持久穩定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主張加強非洲動亂地區的軍事行動,但不會派遣作戰部隊。默克爾總理先後於2007年10月、2011年7月和2016年10月三度訪非,到訪衣索比亞、南非、賴比瑞亞、肯亞、安哥拉、尼日利亞、馬利、尼日。高克總統先後於2013年3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4月、2016年2月五度訪非,到訪衣索比亞、南非、坦尚尼亞、突尼西亞、尼日利亞、馬利等地。

【同拉美國家的關係】德國看好拉美地區經濟發展潛力,認為歐洲和拉美經濟互補性強,積極致力於加強同拉美國家在共同價值觀基礎上的合作。德國政府視拉美為全球治理夥伴。2010年8月,德國政府出臺新的拉美戰略文件,視拉美為可信賴的夥伴,全面提升21世紀德國—拉美夥伴關係。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