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當遍佈全城的“2017EXPO”倒計時牌上彈出“0”時,阿斯塔納專項世博會在哈薩克全國百姓的期盼中,正式揭開面紗,迎來各國遊客。
這是世博會166年曆史上第一次花落中亞國家,也是首次以“未來的能源”為主題的專項世博會。從當天起到9月10日,未來3個月,這裡將成為集中展示、分享各國綠色發展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的窗口,也將給哈薩克民眾和世界各地的遊客帶來愉悅的世博體驗。
“感受未來的世界、綠色的地球”
上午8時半,世博會入園口。還未正式開園,入口處早已排起長隊。
高挑漂亮的哈薩克姑娘阿盧西婭正和同伴在那兒等候。對於這場首次在家門口舉辦的世博會,她和家人、朋友期待滿滿。昨天晚上,世博會開幕式晚會上放起焰火,阿盧西婭和朋友們在家中還看到了那絢爛的景色。
對這次世博會,哈薩克人期盼已久。
2012年11月,國際展覽局在巴黎投票,哈薩克首都、一個“首都年齡”僅僅只有15歲的阿斯塔納,以103票比44票擊敗比利時列日,成功申辦2017年專業性世博會,成為首個獲得世博會舉辦權的中亞城市。
那時阿盧西婭還是高中生,聽到這個消息,她和老師特別開心。她説,世博會舉辦,一定會吸引世界很多國家來參展,還有各國的遊客,城市也會建得更美,各種活動也會讓哈薩克更加國際化、現代化。
哈英別克也一早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趕到世博園。一家人去年剛從中國新疆來到這裡,在本地從事建材工作。半個多月前,全家就買好了門票,一定要在開幕首日去遊覽世博園。中國館是他們進園後第一個奔去的地方。11歲的小兒子祖力皮卡撲閃著一雙大眼睛,“我最想看機器人!聽説很多館裏會有許多新奇的東西,我想去看未來。”
前幾天在新聞中心採訪過的名叫艾傑裏姆·薩吉科娃的志願者,今天又碰上了。她帶著父母及弟弟來一睹世博會的風采,“感受未來的世界、綠色的地球”。她告訴記者,自己被分配到哈薩克國家館,將用哈薩克語、俄語、英語向遊客介紹金人武士複製品,“這是哈薩克的國寶。你們一定要去看一看!”她熱情相邀。
世博園裏,聚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記者從新聞中心了解到,開園僅僅3個小時,入園的普通觀眾就超過萬名。這對一個首都人口僅100萬、全國人口不到1800萬的國家來説,相當罕見。
“集中人類智慧,投身新技術新能源”
哈薩克國家館位於園區中心,呈巨大的球體狀,即使很遠,也能一眼定位。許多遊客以它為背景,拍照留念。
這個球狀建築名叫“光明世界”。整個建築寬80米,高100米,由2824塊玻璃組成,每塊玻璃重600—800公斤,總重量超過1.3萬噸。每塊玻璃兩端微微上翹,構成一個弧形,整個建築看起來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
哈薩克國家館內人流如織。細雨濛濛中,門口排隊等待入館參觀的有百餘人。
一進展館,猶如穿越時空來到未來:未來風格的電梯、玻璃建築、鐳射表演和投影視圖,無不令人驚嘆。展館共有8層,分別展出了哈薩克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其應用,展館的主旨是面向未來能源開發和利用,呼籲人類珍惜自然財富。
俄羅斯館也是熱門展館之一。踩著高蹺、穿著俄羅斯傳統服飾的工作人員引來觀眾爭相合影。為了體現“未來的能源”的主題,俄羅斯的開館剪綵儀式獨具新意——阿斯塔納專項世博會專員、俄羅斯國家館專員等人共同敲碎液氮冷凍後的彩帶。這個以北極為主題的展館內,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塊厚達4米的北極浮冰。儘管冰涼,觀眾爭相觸摸浮冰的手感,開館短短幾個小時,浮冰可被觸摸的一側已被印上了大大小小的手印。
阿斯塔納世博會吸引了來自121個國家和21個國際組織的參與。國際組織聯合館負責人表示,隨著國際社會對能源問題的關注程度不斷加強,如何更好地使用現有能源,進一步減輕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此次參展,希望能集中人類智慧,積極投身新技術、新能源的研究。
“和中國相關的,就一定值得排隊去看”
中國館的人氣是最旺的。
開館儀式上,由新疆歌舞團表演的舞蹈《歌聲與微笑》,傳遞著中國人民的熱情真誠。中國館政府代表王錦珍表示,今年是中哈建交25週年,也是哈薩克中國旅遊年,中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水準參會,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意義重大。2017年阿斯塔納專項世博會國家公司董事長葉西莫夫在致辭中稱讚道,“中國館的籌備工作高效、展示內容精彩,必將取得成功”。
下午,中國館正式對觀眾開放。展館內,巨型的“人造太陽”最受矚目。互動主屏上,觀眾爭相觸摸主屏上出現的能量柱匯集點。觸摸互動的人越多,能量柱上升得越快。據介紹,這象徵著每個人都在給聚變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終,能量柱上升到終點並點亮上方的LED球,象徵中國核聚變技術的成功將惠及全球,實現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偉大夢想。
記者注意到,正式對觀眾開放後的中國館內,始終人潮涌動,入口處排隊人群不斷。哈薩克歐亞大學漢語教研室教師波塔·塔尼西看到排隊人群,笑著對記者説:“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和中國相關的,就一定值得排隊去看。‘中國館’,一定會帶來超出預期的體驗。”
截至記者發稿時,中國館已經接待了7000多人次觀眾。(本報記者 趙 成 吳 焰 人民網記者 李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