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題:中國總理即將開啟德國之行多項共同關切料將“破題”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5月的最後一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訪問德國,並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中德總理年度會晤。

此訪若以時間背景來觀察,今年是中德建交45週年,亦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的第三年,“兩國政治互信和務實合作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準”。

除此之外,按照中國外交部此前透露的資訊,中德雙方將就推進中德務實和創新合作、加強全球經濟治理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兩國總理將共同出席“中德論壇-共塑創新”並同兩國工商界人士進行交流,雙方還將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等。

中國官方對此定調稱,雙方將“充分展現中德合作的寬維度和高水準”。

中德總理年度會晤的“時間密碼”

四年前的5月,李克強在履新國務院總理後首次出訪唯一的歐盟國家便是德國。彼時,雙方共同規劃了中德未來合作的方向和重點,並就深化中德戰略夥伴關係達成重要共識。

中國總理當時稱,我與默克爾總理舉行了富有成果的會談,我們一致同意保持兩國總理年度會晤機制,加強各層次磋商交流,推進經貿、農業、城鎮化、人文等領域合作,密切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這些舉措將有力推動兩國關係發展。

僅時隔一年,中德正式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夥伴關係”,促使兩國在經貿、投資、科技、創新、人文等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如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加布裏爾之前所言,“像德中兩國這樣牢固、穩定的雙邊關係並不多,因此更值得我們倍加珍惜。”

四年來,在中德總理頻繁會晤的同時,兩國建立了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等一系列會晤機制,極大地促進了兩國間的相互了解。

此間受訪專家指出,定期會晤機制是中德交往的特點之一,反映出雙方對發展雙邊和多邊關係的重視。“可以説,定期會晤機制對增進雙方政治互信,深化務實合作,推動中德關係不斷向前具有非常積極正面的作用。”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説。

如今,隨著時光向前不斷推進,兩國建立了包括政府磋商在內的70多個雙邊磋商合作機制,近百對省州市結好,每年人員往來已超過120萬人次。

“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中德關係,對兩國、中歐和世界都具有積極意義。”出訪前,李克強曾這樣説道。

“一帶一路”——中德經貿關係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作為此訪的一項重要議題,期待雙方共同發出中德、中歐支援經濟全球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發展繁榮的強烈信號,是李克強提出的一個希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告訴中新社記者,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思潮上升,經濟全球化面臨嚴重挑戰。中國總理提出這一願景,就是冀望中德之間能夠加強合作,不僅實現互利雙贏,也可以在世界格局中發揮積極作用。

馮仲平認為,維護自由貿易體制、促進經濟全球化,一直是中德政府間的共同主張。特別是去年中國首次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後,這項主張發揮出的效果進一步推動了中德的緊密合作。

據中方統計,2016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1512.9億美元,德國繼續保持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今年一季度,中德貿易額達369.8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兩國雙向投資加速增長,成為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支柱。

用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的話説,中德雙向投資已進入高速發展的“雙行道”。

在馮仲平看來,除了中德傳統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外,兩國在“一帶一路”建設、智慧製造、第三方市場以及節能環保等領域合作也日趨緊密。

特別是本月在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3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與3位國際組織領導人共同通過《聯合公報》結下廣泛共識,130多國1500位代表留下凝結智慧的建議,論壇期間簽署了270多個實實在在的合作協議。

馮仲平認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總理此次歐洲之行,如何讓中國的“2025計劃”和德國的“工業4.0計劃”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深度對接,凝聚更大共識,實現共同跨越式發展,料將成為訪問的一大看點。

“換句話説,對於‘一帶一路’建設,德國以及歐盟亦非常期待能給自身帶來哪些機遇。”馮仲平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