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出席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與歐方領導人共商中歐發展大計。
分析人士認為,中歐關係日臻成熟、穩定,未來雙方可以聚焦“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小企業合作,挖掘各領域合作潛力,妥善處理分歧,為中歐關係發展再添新動力。
雙邊關係定位不斷提升
中歐領導人1998年在倫敦舉行首次會晤後發表聯合聲明,希望建立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係。2003年,雙方決定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14年,雙方領導人將雙邊關係提升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從中歐關係定位不斷提升可以看出,雙方對彼此日益看重,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日益緊密。
數據顯示,歐盟長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互為彼此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還是中國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四大外資來源地。2016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5470.9億美元。截至2017年3月,中國對歐盟累計直接投資733億美元,歐盟對華累計直接投資1146億美元。
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處公使柴小林表示,中歐貿易與投資的發展已成為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和“助推器”。
“一帶一路”成為合作亮點
2015年,中歐領導人決定,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投資計劃對接。此後,“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中歐合作的最大亮點,它也將成為未來中歐合作的重要抓手。
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中歐班列在短短幾年間從無到有,構建起亞歐物流新通道,目前已到達歐洲11個國家的20多座城市。中歐班列為實現中歐之間的道路聯通、物流暢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運力保障。
除此之外,中歐雙方還加強了在港口方面的合作,特別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項目,已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産生巨大推動作用。
中國駐歐盟使團經商處提供的數據顯示,自中歐就“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對接以來,中歐之間的陸路運輸成本降低50%,通關速度提高30%以上,對歐盟整體國際貿易增長貢獻率超過6%。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一帶一路’建設在歐洲正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給中歐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為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中歐在中小企業合作方面也大有可為。
歐盟絕大多數就業崗位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數據顯示,歐盟目前有約2000萬家中小企業,其中絕大多數規模在十人以下,它們構成了歐盟經濟的“毛細血管”。
柴小林説,歐盟的中小企業大多歷史悠久、技術工藝先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歐雙方中小企業參與新一輪全球化提供機遇。
中歐經貿摩擦總體可控
目前中歐之間的摩擦主要集中在經貿領域,其中一大爭議點就是歐盟對華實施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歐盟對華採取的反傾銷措施佔歐盟貿易救濟措施總數的72%,主要涉及鋼鐵、化工類産品。
柴小林表示,儘管中國成為歐盟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對象,但總體涉案産品佔中國對歐盟出口額的比例不足2%,貿易摩擦總體可控。
“我們真誠希望歐方能夠換位思考,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如果一味將經貿領域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分歧放大,是一葉障目,將影響甚至毒化雙方的合作關係,”柴小林説。
分析人士指出,中歐雙方在合作方面應有大格局、大視野,不能讓某一個不涉及雙方核心利益的問題綁架中歐關係。(新華社記者 鄭江華 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