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發展是安全的必要條件。很難想像,一個極度貧困落後、內部發展失衡的國家和地區可以實現長治久安。人類歷史上不勝枚舉的教訓告訴我們,發展的失衡正是各種極端思潮冒頭的土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鼓勵全球和區域合作向發展中國家傾斜,最大限度解決南北之間和地區內部發展失衡的問題,為世界經濟全面可持續增長提供新動力。

亞歐大陸的中心和南部邊緣地帶曾有過輝煌的古代文明,現在多淪為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帶,構成亞歐發展的“洼地”。多年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對這裡的發展給予了關注,但這些機構提供援助的政治門檻高、審批效率低、到位資金有限。2013年,習近平同志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以周邊為首要方向,著力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亞歐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新型公共産品。習近平同志2016年8月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準,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他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進一步強調,中國將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不斷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持續發展,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動力,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支援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滿足各國提高基礎設施水準的迫切需要,必然能激活沿線國家的增長潛能,這無疑有利於穩定世界經濟局勢、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美國諮詢公司麥肯錫估計:到205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達到80%以上。説一千道一萬,中國就是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使各方共同努力把亞歐非大陸的發展“洼地”填起來,開創一個各國共同發展繁榮的新時代。

在政治包容的基礎上促進不同制度模式交流互鑒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政治包容。世界上的國家林林總總,不同國家和民族在探索形成更好社會制度和文明範式的道路上都在進行自己的嘗試,沒有哪一種道路或模式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要義就在於“百舸爭流”,允許各國以不同方式和路徑邁向文明民主繁榮的共同目標。

不同制度模式的國家相處,必須相互尊重,在此基礎上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支撐起人類文明的大廈。為確立符合自身國情的制度,中國自近代以來一直在積極學習借鑒、反覆試驗實踐,經歷過許多挫折,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敢於學習,也敢於堅持自我。舉一個與我在全國人大工作直接相關的例子: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國的司法制度建設自此進入民法典時代。民法典是實行大陸法係國家司法制度成熟的重要標誌。而中國的民法典編纂工作一路走來,歷經坎坷,參考借鑒了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民法典制定,同時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國情,植根于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實踐和人民的利益訴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制定,是一個集百家之長、吸納人類文明進步成果並將中國特有的時代精神融匯于其中的過程。可見,中國從來沒有停止對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借鑒,改革開放以來更是在不斷學習中完善發展道路。中國已經找到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並將不斷用自己的實踐點亮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之路的火炬。

(作者為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6日 08 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