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作為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展望”“合作”“共贏”已經成為這個五月的全球關鍵詞。
西藏曆史上作為“南方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重要參與者,以及中國與南亞諸國交往的重要門戶,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取得了哪些成就,又需要突破哪些瓶頸?對此,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助理研究員李健博士在京接受了《中國西藏》雜誌、中國西藏網的專訪。
△ 從日喀則仲巴縣裏孜口岸遠眺尼泊爾木斯塘地區
發展機遇——建設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
“學界提出西藏建設面向南亞開放通道的構想應該有十幾年了。就我個人來説,真正參與該課題調研是從2013年開始的,當時,根據情況把整個邊境走了一下,提出的調研主題是西藏建設面向南亞開放的陸路貿易大通道。”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從戰略全局高度,明確了“支援南亞貿易陸路大通道建設,開展吉隆口岸跨境經濟合作區前期工作”,將建設南亞貿易陸路大通道和吉隆口岸中尼跨境經濟合作區提上重要議程,開啟了西藏加快南亞貿易陸路大通道建設,推進跨境經濟合作的序幕。
“這些年,西藏面向南亞開放通道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從客觀上講,西藏的邊境貿易也好,對外開放也好,跟沿海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因為沿海地區的對外貿易起步早,發展已趨成熟。即使和其他沿邊地區如內蒙古、廣西、雲南等地相比,西藏總體貿易的規模、活躍程度,包括邊境的道路、口岸等整體設施的現代化程度都是有待進一步提升的。”
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是對整個國家對外開放的重新謀篇佈局,對西藏來説是一個新的難得機遇,因為過去一直認為西藏從區位上來講比較偏遠,又是邊疆地區,始終沒有站到對外開放的前沿”,李健説道。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西藏在我國新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中,地位獲得了很大提升,面向南亞開放的區位優勢得到凸顯。西藏自治區一直主動對接並積極推進融入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如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契機,自治區委託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對西藏未來的發展戰略構想進行論證,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的建設。
“因為參與了對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的論證,我們專門了解了國家對‘一帶一路’規劃的政策、思路、實施步驟等等,同時結合西藏的實際情況進行論證分析。客觀上,西藏的位置剛好位於‘一帶’和‘一路’的中間位置,是聯通‘一帶’和‘一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層面出臺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也提到推進西藏與尼泊爾等國家邊境貿易和旅遊文化等合作,因此,從宏觀上講,西藏面向南亞的開放是包括在整個‘一帶一路’大的框架裏面的”,李健説道。
△ 圖為中尼普蘭口岸邊境
發展優勢——挖掘歷史資源、讓産業發展“左右逢源”
李健認為,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西藏在歷史資源和産業潛力兩方面的優勢尤為突出。
“西藏到尼泊爾、再到印度的這條道路本身是有歷史淵源的。自唐朝以來,這就是一條重要的交通古道,也是一條佛教之路。當時很多古印度的高僧、經師、翻譯家都會經過這條道路,包括尼泊爾的尺尊公主也是經吉隆通過這條路進藏的。還有約200多位藏族僧人經由這條古道赴古印度學經求法。從這個角度上講,它的歷史、人文、以及文明交流的基礎都是很深厚的,所以我們説這條道路是中尼印之間的一條文明古道。從文化層面講,如果對這條文明古道進行深入的挖掘考證,從而推動中尼印三國聯合申遺的話,可以更加促進國家間文明的交往交流,”李健説,“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産,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把它挖掘弘揚出來。”
在現實層面,西藏面向南亞開放進行貿易交流,無疑需要載體和抓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産業。如果將道路等基礎設施比作骨骼的話,産業就如同血肉。李健認為,西藏在特色産業發展方面也有著很明顯的優勢,“西藏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進産業發展,比較典型的包括高原特色農牧産品加工,凈土健康産品,天然飲用水、藏醫藥産業、民族手工業等。”
“近期,西藏自治區又提出了推動特色優勢産業發展的新的重大舉措,但是産業做起來以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開拓市場,所以內外的互聯互通很重要。只有把市場打通了,産業培育起來才有繼續發展壯大的空間。而西藏區內市場畢竟有限,因此,內地市場和南亞市場尤為重要。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説西藏參與‘一帶一路’已經到了一個必須要做的臨界點。如果從西藏的區位往外看的話,左手邊面對的是內地十幾億人的大市場,右手邊則是南亞十幾億人的大市場,西藏産業的發展可謂左右逢源,前景很好。但關鍵就是要把通道打通。”
△ 圖為日喀則吉隆縣吉隆鎮
△ 圖為位於中尼邊境的日喀則陳塘鎮
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中尼經濟深度合作
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李健認為,這需要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一步步打通障礙、消除瓶頸。“首先改善基礎設施,加快口岸建設,同時把産業培育起來,這樣對外開放自然就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我們在調研時看了整個邊境口岸的基礎設施情況,也對地形和地質結構等方面進行了考察。比如樟木口岸的實際情況對於發展大規模的貿易,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或者建設小城鎮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尼泊爾地震導致樟木口岸徹底阻斷,吉隆口岸也大受影響,這對貿易發展都帶來較大衝擊。現在,吉隆口岸經過恢復建設已基本替代了過去樟木口岸的功能,面向尼泊爾進行一些貿易。可以説,最困難的時期已經挺過去了。但是,離預想的建成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上的門戶口岸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李健説,“不過,存在差距就意味著有發展空間,畢竟吉隆口岸這幾年剛剛起步,需要時間一點點發展。現在的形勢和勢頭都是很好的。最近新聞報道説中尼跨境光纜項目馬上要建成投入使用了,這是西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我對中尼之間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深度合作是很看好的。”
李健説,“以前我們講‘引進來’‘走出去’,我認為,一帶一路是‘走出去’的升級版。如今,我們不僅僅是在國外投資建廠,還與廣大的沿線國家分享發展理念,與各國共同發展,最終讓歐亞大陸上的廣大民眾都能受益。我曾經兩次到尼泊爾,親身感受到尼泊爾當地官員、學者和民眾對‘一帶一路’倡議都非常積極,他們想積極發展的願望是很迫切的。例如,在國家的支援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的各個地方機構可以在尼境內合作建設産業園區,把我們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已有的成熟經驗、管理方式、設備技術人才引過去,同時也吸收尼泊爾當地人,培養他們的産業管理人員,從點的突破,到最後帶動尼泊爾整個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合作共建的最後結果才是雙贏的,甚至是多贏的,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所在”。《禮記》中有句話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果以公心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就必能成功。(中國西藏網文/吳建穎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