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確認出席。面對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很多人對“一帶一路”這個詞已經很是熟悉,但是“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則還需要好好了解。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同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便是“一帶一路”的由來。

  根據《人民日報》消息,“一帶一路”是“最大規模的全球經濟振興計劃”。貫穿歐亞大陸,涉及60多個國家,人口和生産總值分別佔全球的60%和30%左右,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支援。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鋪開,中國的聲音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援,中國的“一帶一路”主張成為了國際社會的主流。由中國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已達70個,總額達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已開始項目投資,重點跟蹤項目100多個,實際撥付金額已達53億美元。中國已與4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50余份“一帶一路”相關合作協議,與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能源合作,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500多億美元……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眼中,“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以來引發的國際社會廣泛反響,深刻揭示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深刻變遷。王義桅在一篇文章中表示,“一帶一路”是改善全球治理的新抓手,是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良方。它體現了中國理念:共商、共建、共用。

  那麼,“一帶一路”對於沿線國家意味著什麼?這應該是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

  中國是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以“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看待自身和全球各國的關係,以人類命運和發展的長遠目光出發,擔當自己的責任,提出“一帶一路”計劃,既是合作共贏、共促進步,也是為了幫助沿線國家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經濟、文化、技術的相互往來與合作,將整體提升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係。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實現發展戰略的對接,將把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

  另一方面,對於中國來説,尤其是對“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省份而言,“一帶一路”更是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比如江西,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貨源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面對“一帶一路”江西自然是可以大有作為,且提出了發展目標,分為近期(至2020年)、中期(至2025年)、遠期(至2050年),最終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各領域合作全面加強。

  無疑,在全球經濟仍然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將會是一針強心劑,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更多信心。因此,“一帶一路”也就成為了國際社會合作的主流共識,誰加入到這一中國倡議中去,也就順勢搭上了這趟充滿經濟機遇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