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尼西亞北部的“藍白小鎮”西迪布賽伊德,當地人在製作手工藝品。新華社發
“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了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文化交流是其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實施“五通”工程,需要依託文化交流,包括文學、藝術、影視文化産品、新聞出版等,需要積極開展民間交往,如藝術交流、青年溝通、智庫研究合作等。帶有民間色彩的文化交流可以深入至政府外交觸及不到的層面和角落,它有春風化雨的功效,能夠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柔化、弱化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從而幫助各國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産生共鳴,消除國家間的誤解和偏見。
于運全:文化在不同的群體中傳播,需要進行編碼和解碼。通常,文化的接近性越高,互相交流和溝通就越容易;反之,溝通有效性就越低,成本也越高。“一帶一路”的軟力量建設值得重視,特別是“民心相通”需要營造相應的文化氛圍。回顧歷史,絲綢之路一直是文化交流與商貿往來的緊密結合,在中國文化進行對外傳播的同時,沿線國家的優秀文化、藝術、理念也同步傳入中國。在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相近有助於項目推進,跨文化的合作尤其需要重視研究當地的文化傳統,注重發揮文化對於實現“五通”的柔性保障作用。
3.傳播創新,增進理解、認同、親近
●主持人:“一帶一路”沿線民族眾多、文化迥異,如何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切實增進各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解、認同、親近?請分享一些成功的經驗或案例。
程曼麗:我們在與巴基斯坦當地民間機構交流時,主題緊密圍繞“一帶一路”特別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主動回應、深入解答他們的疑慮和問題。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先生在現場解讀了“一帶一路”倡議對巴基斯坦的益處,通過媒體傳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針對性、有意識地回答問題,釋放誠意,是增進彼此認同和親近感的有效手段。
遊客在絲綢之路上的敦煌鳴沙山騎駱駝。新華社發
于運全: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年輕人是當前文化傳播中一個很重要的傳播群體,他們普遍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並且偏見較少,應發揮他們的特別作用。例如哈薩克的22歲歌手迪瑪希,參加了我國某綜藝節目,他將中亞風情、俄語文化區的元素和流行要素結合在一起,在中國乃至中亞相關國家的年輕人群體中産生了積極影響。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表了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感受,通過哈薩克國家通訊社等中亞主流媒體得到廣泛傳播。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化交流案例。在文化傳播中,我們應該找到這樣一些解決傳統痛點的案例,發揮年輕人和新媒體的力量,充分運用現代流行方式。
主持人: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切實推進輿論宣傳,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二位如何看待媒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責任?媒體如何更好地傳遞與各國、各地區交往合作的正能量、好聲音?
程曼麗:我國媒體關於“一帶一路”的報道更多集中于“一帶一路”政策措施出臺、項目“走出去”等方面,對於落地效果則缺乏足夠的反映。因此,媒體應加強轉換性話語建設,加強符合所在國和所在地區具體情境的政策解釋和傳播,實現跨文化交流;加強修復性話語建設,各國對“一帶一路”的期望與“一帶一路”的落地效果間可能會有一些落差,我們應對此積極修復、完善;加強矯正性話語建設,對於已有的偏見和誤解,負責任地把過去的故事講好,把當下的工作做好。
于運全:媒體要如實地記錄好、傳播好“一帶一路”建設進程,通過與沿線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向世界講好“一帶一路”的理念和故事。
4.矚望盛會,傳遞共贏發展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主持人:作為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會議,本次論壇不僅是務實有效的合作盛會,也將是“一帶一路”的新起點。如何借此契機,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程曼麗:要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推進共建,增強各方行動的協同性。從國內看,“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多個部門,由不同的企業負責具體項目落實,所以需要中央加強統籌,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增加內部的協同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國際社會看,很重要的是通過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共同作用,在更大範圍內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增強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