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茶葉陶瓷萃,商賈僧人行旅偕。”

翻開歷史畫卷,“古代絲綢之路”承載著各國人民友好往來、互利互惠的動人故事。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跨越千年,融古匯今,為“古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幾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碩果纍纍。僅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就達6.3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145億美元,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在即。回望過去三年多的時光,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實,“一帶一路”在建設中前進、在發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長,美好願景正逐漸點亮現實。

中國倡議和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體現大國擔當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方案,是歷史的必然,也表明瞭中國敢於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在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表示。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增長的複雜性超出預期。中國是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主要發動機,貢獻率佔1/3以上。”

在世界經濟低迷乏力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對中國充滿期待。阮宗澤認為,“一帶一路”中國倡議的提出,提升了國際對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信心。這種大合作、大開放的倡議,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更多合作機會,合作轉化為紅利,為一直低迷狀態的世界經濟注入了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周邊國家和國際環境。”阮宗澤表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讓自己與國際社會和亞歐國家的聯繫更為緊密。

“一帶一路”是2.0版的全球化方案

“近幾十年來,全球化轟轟烈烈。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受益國家實有不少,然而受益面不均的現象同時存在,中亞、非洲、中東等一些國家或地區被落在了後邊。”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與以往“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粗放式全球化發展不同,“一帶一路”倡議切中了沿線國家的實際需要,把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被拋至邊緣的國家帶動了起來。可以説,“一帶一路”是2.0版的全球化方案。

經貿合作

搭乘中國發展“快車” 周邊國家過上了好日子

2015年11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三年多來,我國與沿線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增速超過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增速。‘貿易暢通’正有序推進,取得豐碩成果。”商務部部長鍾山説。

“埃及,擁有9000多萬人口,其中60%的人口在30歲以下。有人形容,世界上每不到四個阿拉伯人,其中就有一個埃及人。然而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卻沒有完善的、成套的的工業體系,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李紹先向記者舉例,中國在埃及蘇伊士建設的泰達産業園區,一期建設即雇用數千名當地員工,對緩解埃及就業壓力貢獻巨大。

然而,就全球整體形勢而言,難言樂觀。“伴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遲緩,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謀劃貿易保護主義,形成關係壁壘。對於中東一些國家來説,沒有較為完善的貿易和投資的保護機制,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和短板。”李紹先説。

在李紹先看來,“一帶一路”建設中,“貿易相通”是很重要的一條。“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貿易暢通提供了保護措施,將為貿易往來之路掃除更多障礙,這也成為相關國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達成合作的重要著眼點。同時,在中國有關方面的幫助下,沿線各國本身的貿易制度也不斷完善,如埃及在中國的推動下,積極制定新的“投資法”,該法律已快要成形並生效。

跨境電商引領絲路經濟發展新模式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不是中國一家‘大包大攬’,需要與有關國家的發展契合。”阮宗澤認為,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不斷增長的貿易往來,説明中國的發展與其他國家自身的發展有了良好的對接。其他國家通過積極與中國合作,引入技術、資金和産業,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甚至形成了一些新興産業,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阿里巴巴發佈的數據顯示,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賣通平臺用戶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覆蓋“一帶一路”全部國家和地區,海外買家累計超過1億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佔比達45.4%。此外,跨境電商還促進了中國遊客進入當地國家。2016年通過“飛豬平臺”購買機票前往俄羅斯的人數也增至2014年的13.9倍。

在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主任周強武看來,跨境電商的金融創新,成為絲綢之路的新經濟發展模式。電商品牌通過自己的産業鏈,進一步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品的流通,也為沿線國家特別是沿線國家的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同時,跨境電商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貿易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亮點。

金融支援

資金融通是“五通”中最難啃的骨頭

“‘一帶一路’建設中,無論是貿易、基礎設施,還是人文交流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援。”周強武在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資金融通是‘五通’中最難啃的骨頭。”周強武告訴記者,“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缺口是巨大的,但沿線大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卻相對薄弱,其所能提供的資金比較有限。

絲路基金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搭建的開放式資金平臺,也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直接服務於“一帶一路”的資金平臺。“絲路基金”開業兩年來,已實現了15個項目簽約,承諾的投資金額累計達60多億美元,投資覆蓋“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北非及歐洲等地區。

周強武表示,除了“絲路基金”,未來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的進出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也將成為中方“一帶一路”融資機制中的生力軍。此外,國內主要商業銀行也將發揮積極作用。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對於“一帶一路”項目各類授信支援已超過2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國有企業也將成為提供融資支援的重要力量。同時,撬動中國的民營資本,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的投入,無疑將開拓更廣闊的前景。周強武建議,各級政府應協同發揮職能作用,提供政策對接、法律保障和信用支援,同時控制風險,確保投資有合理回報。

將“輸血”變成“造血” 將 “獨奏曲”變成“交響樂”

2008年以來,中國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其中包括2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還在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安排,指定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行,其中7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周強武告訴記者,人民幣幣值穩定,深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受。通過加強區域的資本市場建設,及加大人民幣和相關國家的貨幣互換,能夠有效降低投融資和交易成本,讓投資方和被投資方都能夠獲得好處。

“‘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要的資金是巨量的。在我看來,任何一個國家或主體,都無法單獨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將‘輸血’變成‘造血’,將‘獨奏曲’變成‘交響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周強武告訴記者,除了在統籌國內資源方面發力外,中國將會同多邊開發機構、沿線國家和地區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穩定、多元、可持續的融資保障體系。如推進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的網路化佈局,主要包括機構互設、金融服務對接、資本市場聯通、金融基礎設施聯通、金融監管當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同時與所投資地區的政府及相關企業協同起來,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

基礎設施連通

基礎設施聯通,融合了中國發展經驗

中國交建在“一帶一路”沿線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橋梁、95個深水泊位、10座機場;“中車製造”已遍及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都運作著中車産品;中國石油去年在“一帶一路”國家項目的油氣權益産量近6000萬噸,佔全部海外總産量的八成……

“基礎設施聯通,融合了中國發展的寶貴經驗。”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韓保江告訴央廣網記者,在現代化過程中,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經驗,擁有了成熟的技術,支撐基礎設施建設的長線産業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對於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説,基礎設施水準落後,即便是擁有基礎設施的一些地區,也是連而不通,通而不連。而對於中國來説,經濟結構要升級,集聚的巨大産能要找尋更多出口,聚集的資金、資本,也需要更大的市場和出路。因而“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是雙贏過程。

有了“路”,帶來的是整體性的地方經濟騰飛

“要想富先修路”。若想做到産能相通,達成産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載體。李紹先告訴記者,過去中國和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60%通過水路運輸。由於中歐班列的開通,讓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多了火車這種較為節省時間和成本的新方式,促進了貿易流通。

李紹先指出,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協調起來。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獲利週期較長,眼前也許沒有利,甚至虧損,但從長遠來看,整體性的項目完成後,帶動起來的沿線地區區域性發展,及各方面的配套需求,則是不可估量的。這也是“一帶一路”會出現中巴經濟走廊、中俄孟經濟走廊等六大經濟走廊的原因。

“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涉及道路、水電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民生工程的發展和提振也夯實了我國與沿線國家友好關係的社會基礎。”

周強武向記者介紹,從能源建設方面看,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建設了60多個能源項目、油氣合作項目,帶動了當地資源開發和能源建設。中央企業承建了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中俄、中亞、中緬的燃氣輸送管線等等,有效地解決了資源和能源的輸出問題。這些年來,中央企業還承建了一大批火電站、水電站和核電站以及電網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架起民心之橋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2016年4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2013年9月,習近平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成為“五通”中的重要一環。

李紹先向記者解釋,“民心相通”就是要加強民間往來,包括文化、教育的交流,空間廣泛。文化相通,奠定了中國和沿線國家友好往來的社會基礎,其效果不是“立竿見影”,但大有作為。

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阿盟總部,在演講中面向阿拉伯世界宣佈成立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以促進中阿雙方在治國理政和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交流。

在韓保江看來,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把沿線國家的人文聯繫起來,讓世界加深了解,增進理解。把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治國理政”新思想和新發展模式,通過“一帶一路”的發展讓國際社會有所了解,對於我們營造好的國際環境,真正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和前提。

世界對中國文化的需求正爆髮式增長

“人們熟知的胖大海,原産地是越南。”中醫藥一直是古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重要內容。在‘一帶一路’推動下,古老的中醫藥將以嶄新形象走向世界。如北京的同仁堂,已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130多家終端門店。

2017年1月,我國發佈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推出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文也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不斷落地開花。據李紹先介紹,目前在絲路沿線國家中,已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學院,近一半在華留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要是五年前在土耳其找一個懂中文的人太難了。但是在現在的北京,輕而易舉就能找到中文説得非常好的阿拉伯中東國家的人。”李紹先表示,可以看出,世界對中國文化、中文的需求,正在爆髮式地增長。(記者:高藝寧 劉一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