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在三年多的時間裏,“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已經形成了各國共商共建共用的合作局面。在此過程中,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核心力量的中國企業乘著東風“揚帆出海”,積極投入到對相關國家的投資建設中,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不斷加深與沿線國家在裝備、技術、管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一系列重大項目先後落地開花,與沿線國家實現了合作、互利、共贏。
然而,在世界向“一帶一路”建設投來讚賞的目光,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成就祝福和點讚時,也傳來了一些誤讀、誤判甚至曲解的聲音,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掠奪資源”、“輸出落後産能”。對此,有專家指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情,它在全球的開展迫切需要當地國家政府與人民的支援與理解。因此,對於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我們需要加以正視,對症下藥,“正本清源”。
誤解:中國企業借“一帶一路”掠奪沿線國家資源?錯!
“一帶一路”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世界性事業,倡議雖來自中國,但成果惠及世界。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的目的是謀求雙邊、多邊的互利共贏。有外媒認為,中國企業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同時,是在搶奪別國的資源、市場和就業機會,這顯然曲解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本意,也是對中企在海外建設的認識存在偏差。
“企業需要研判,‘走出去’以後選擇的項目是否是當地國家發展需要的、國家戰略支援的、人民需求的,如果不是,那麼這個項目的定位就是錯的。”中泰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道強表示。
在這樣的定位下,中泰集團在塔吉克建設的農業産業紡織園項目為當地引進了世界一流的來自美國和瑞士的紡織設備,讓塔國的工業與農業水準向前邁進了三十年。項目修建恢復的水利設施中,80%的水力資源用於農民的田地灌溉,解決了三十萬人的吃水問題。此外,作為塔國重要的民生項目,總統在休息的時候都親自下地摘棉花。
中車株機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清和也指出,“合作、互惠、共贏”是中企在海外受當地國家尊敬的關鍵。在和馬來西亞開展合作的八年曆程中,中車株機在馬設立了兩家子公司和一家合資公司,員工本地化率超過80%,為馬來西亞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2017年初為止,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已經參與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目前累計投資超過了180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的稅收和超過16萬個就業崗位。
大量事實證明,中企在海外參與當地國家建設時,使許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使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了産品優勢。這些産品優勢進一步發揮,又增加和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擴大了就業,直接或間接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在這些實踐中,中企也提升了自身能力,促進了國際化進程。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中企和當地國家共同成長、共同發展,做到“多頻共振”,“獨唱”變“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