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集團國際部綜合處處長陸如泉(第一排中間)與當地員工的合影。圖片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中國網5月9日訊 (記者 張瓊瑛)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項目位於巴格達東南180公里的瓦斯特省庫特鎮,是伊拉克戰後中國企業參與的第一個對外石油合作項目。中方為此投資約30億美元,意欲打造中國石油“中東標誌性項目”。
根據中伊雙方協議,預計形成3年內原油日産量2.5萬桶,6年內日産量 11.5萬桶的生産能力。合同期限23年(可依據實際情況延長)。如今,項目已正式開工8年,可實際上距離項目首次簽約卻已度過了20個年頭。
1997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同北方工業公司、伊拉克石油銷售公司聯手,在伊拉克開啟合作之旅,組建綠洲石油公司,寓意“綠洲”,但項目之路卻如同底格裏斯河一般九曲十八彎。
受伊拉克戰爭、制裁等因素的影響,項目被迫擱淺12年,直到2008年11月,中伊雙方再次正式簽署艾哈代布油田技術服務合同才重獲啟動;2011年6月21日,項目一期300萬噸産能建設一次投産成功,生産出了第一桶商業原油;2015年,作業産量達到718萬噸;目前,項目已連續4年穩産。投産期間,該項目共帶動中國技術服務隊伍60余支,逾95%的油田設備來自中國的産品和材料……
提起項目的點點滴滴,作為項目初始參與者的中國石油集團國際部綜合處處長陸如泉先生可謂感觸至深。當時的他才剛剛畢業參加工作不久,因為艾哈代布這個項目而第一次出國。“那時的伊拉克還比較太平,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當地百姓對中國人特別友好。”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項目一景。圖片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1999年至2002年期間,陸如泉常駐項目,雖説項目尚未啟動,但他和其他同事的工作卻一刻也沒有停歇,每週都要和伊拉克石油部的項目協調人進行會談溝通。“當年伊拉克也同其他國家簽署了多個合作項目,但同樣被擱淺的命運,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結局——很多項目徹底‘黃’了,艾哈代布項目卻獲得了重啟。也正因為中國人的‘韌勁’與友好,項目擱淺這麼久才沒有被荒廢。”陸如泉説,油田的開發建設與後戰爭狀態並行。建營地的地方,曾是薩達姆時期廢棄的軍營,與美軍基地相鄰。美國大兵、坦克車、火箭彈,諸如此類電影場景般的畫面,不時出現在項目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員工的安全是有保障的,集團公司和當地政府從未放鬆過安保這根弦,構建了“三大一統一”體系(大環境、大安保、大後勤,集中統一管理),努力保障著所有員工的人身安全。到目前為止,尚無一起因當地安全局勢導致的員工傷亡事件發生。
陸如泉告訴記者,項目投産期間給當地政府和百姓生活帶去的的變化是巨大的。作為瓦西特省內最大的油田,艾哈代布油田年産700-800萬噸,並已連續4年穩産。有分析人士曾算過一筆賬,油田提前3年投産,使油田投資和生産抓住了高油價的有利時期,與原合同預期相比,相當於為伊拉克政府多貢獻了100億美元的收入。
瓦西特省省長就曾公開表示,艾哈代布油田作為戰後第一個投産的油田,不僅使得瓦西特省從農業省一躍成為産油省,該省的城市風貌也因此獲得很大程度的改觀。道路不再坑坑洼洼,塵土飛揚,破舊的民宅或荒野也已被越來越多的磚瓦房所取代,而當地Ahrar縣裏第一家銀行也是由艾哈代布項目捐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