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題:三年1676個項目 我國央企積極服務“一帶一路”

新華社記者 許晟、安娜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中央企業一直是參與建設的主力軍之一。三年多來,央企是如何為“一帶一路”服務的?給相關各國帶來了哪些紅利?8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攜六位央企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回應了諸多各界關注的“一帶一路”熱點話題。

踐行互利共贏 央企廣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響應。在三年多的時間裏,“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增添了不少活力。央企作為主力軍之一,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建設、産能合作和園區合作等多個方面,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不少合作。

“光中國交建一家,三年多來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合約項目就超過400億美元,帶動效應更是明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起濤説,比如斯里蘭卡港口城項目,帶動將近130億美元的投入,為斯里蘭卡解決固定就業人口近9萬人,進出客流約25萬人次,服務當地旅遊業發展。

能源建設方面也有不錯的進展。據肖亞慶介紹,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6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包括中巴經濟走廊電力建設項目、馬來西亞埃德拉電力項目等一大批電力項目,有效解決了資源和能源的輸出問題。

各界關注的中白工業園建設也有不錯的進展。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洪斌介紹説,中白工業園一期3.5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已經基本完成“七通一平”,現在已經有8家企業入園,25家企業簽署入園協議,不少中外企業希望入園開展經貿合作。

“硬體”合作固然重要,“軟體”合作也很有意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標準“走出去”。我國主導推動的TD-LTE技術已成為全球4G國際標準之一。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公司董事長尚冰説,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39張TD-LTE商用網路,有效拉動了當地數字經濟的發展。

“三年多來,我們共有47家中央企業參與、參股、投資,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肖亞慶説,這些項目的建設和完成,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不忘社會責任 沿線居民生活品質因央企有改善

“今天,不論在伊拉克巴士拉的街頭,還是在中亞的集市上,或是在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常常會遇到當地人主動、友善地用漢語打招呼,‘你好,中國!’”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汪東進這樣描述央企給當地居民帶來的改變。

“中央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始終堅持依法誠信經營,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努力解決當地就業,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等,受到當地人們的好評。”肖亞慶説。

提供就業崗位是央企對當地居民最直接的幫助。在哈薩克,中國石油控股的阿克糾賓公司,納稅額佔當地稅收的70%,提供3萬多個就業崗位;本月將通車的蒙內鐵路建設過程中,中國交建直接雇傭當地工作人員超過37000人。

一些直接關乎居民生活品質的民生設施,也在央企的幫助下建成。如,在中緬原油管道的起點馬德島,在中石油的幫助下,島上5個村莊實現村村通路、家家通電,3000多戶居民用上凈化水,徹底改變當地沒有路、沒有電、喝水靠天的歷史面貌。

此外,央企還通過捐資助學、生態保護等多種方式,改善當地居民生活品質。如,中石油在緬甸新建改建72所學校、30所醫院等;中國交建在肯亞建設鐵路的同時,為保護當地野生動物,盡可能多地為動物提供通道、飲水等方面的便利。

“我們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還是依法依規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同時力所能及地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成長。”劉起濤説,本著跟當地一起成長的願景,中國交建遵循一個原則,即互利共贏、各取所需、取長補短。

深化交流合作 央企將加大“一帶一路”建設力度

蒙內鐵路等一大批鐵路和高鐵項目、喀喇崑崙公路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和交通設施建設,為當地出行帶來很多便利;跨海通信光纜、陸地通信光纜及通信網路和設施建設,都促進了當地資訊産業水準快速發展……

肖亞慶説,央企在實施“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變當地資源優勢為産品優勢;産品優勢進一步發揮,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當地經濟增長會進一步擴大就業,同時提升員工技術水準、操作水準和知識能力,直接或間接地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

另一方面,“央企在‘一帶一路’實踐中,也推動企業自身實現國際化進程,通過與沿線國家企業、員工各方面深層次合作,中央企業會更加熟悉當地法律、政策和人文環境,增加國際化經驗,推動産品和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肖亞慶説。

“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繼續推動央企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不斷深化沿線國家在裝備、技術、管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肖亞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