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主體、新手段的傳播格局
主持人:剛才二位嘉賓都提到了文化交流的雙向互動,也強調了以人文交流為基礎,促進沿線國家間實現“民心相通”,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形成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接下來有一個具體的問題想請兩位老師解答,在民族眾多、文化迥異的“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間,如何增進同沿線國家人民的理解和親近感,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哪些成功案例、經驗可以分享借鑒?
程曼麗:我想談點經歷和感受。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在巴基斯坦探索開展了民間外交活動。這使我們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友好關係,從歷史和現實的層面得到了切實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去了以後和當地的一些民間交流機構聯繫,一週的時間內去了七所高校,其中兩所是部隊的高校,跟他們交流的題目大部分是圍繞著“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我們也聽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一些疑慮、質疑等等。但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解答問題,每一次交流都拉近了相互的距離,他們看問題就不會那麼偏激和片面了。另外,我們還主辦了兩場以“一帶一路”為題的媒體早餐會,感興趣政界商界人士都可以參加。他們的前總理阿齊茲先生也參加了,他在講話當中充分肯定我們在巴基斯坦做的努力和嘗試,以及“一帶一路”的倡議跟巴基斯坦國家戰略對接以後能給巴基斯坦帶來哪些益處。很多媒體做了報道,效果都很正面。
主持人:面對面的交流是很好的方式。
程曼麗:讓對方看到我們的誠意。
主持人:就像您剛才説的,也要了解他們這方面的疑惑,有意識解答。
程曼麗:要有針對性地回應他們的問題。比如説,中國的企業、投資進來了,會不會影響到巴基斯坦的産業結構,會不會使巴基斯坦的經濟更依賴於中國,等等。需要我們在關鍵時刻給他們提供解答,釋放我們的誠意。
主持人:于主任在調研過程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感受。
于運全:作為專業智庫,程老師所在的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在學術交流層面已經跟很多國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這體現了我們文化的雙向傳播和交流,體現了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美美與共。所以,在推進“一帶一路”具體項目過程中,應該首先強調相互欣賞、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其次,在當前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已有很多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例如絲路書香工程、絲路影視橋等等,但是我們從調研中發現,年輕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傳播群體,而且年輕人普遍對中國的國家形象以及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並且偏見相對較少。例如在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中,來自哈薩克的迪瑪希成為了第二名,在中國的年輕人群體中、包括在中亞相關國家都“圈粉”無數,微網志粉絲量在很短時間內就從幾萬增至幾百萬,被很多粉絲稱作“進口小哥哥”。在中國的娛樂節目舞臺上,中亞風情、俄語文化區的元素和流行要素結合在了一起,深受沿線各國觀眾的喜愛。現在他還被我們選作“體驗大使”,首站去成都看大熊貓、跟他喜歡的歌手見面、看川劇的變臉、去茶館喝茶等等。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表他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感受,通過哈薩克國家通訊社等中亞主流媒體傳播,哈薩克國內對此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們認為這是雙方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案例。在文化傳播當中,我們應該找到這樣一些解決傳統痛點的案例,發揮年輕人和新媒體的力量,充分運用現代流行方式傳播文化。
緊抓機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主持人:一個人可能就是一座橋,不僅把他國的文化帶了進來,也把中國的文化帶去了其他國家,由點及面,高效傳播。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切實推進輿論宣傳,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這是習近平主席對理論工作者、媒體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作為傳播領域的資深專家,二位如何看待媒體在“一帶一路”中的這一責任?如何在傳遞和各國、各地區交往合作的正能量、好聲音的同時,抓住機遇加強自身建設,實現自身跨越?
程曼麗:媒體的確應該緊抓機遇,加強自身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2009年6月,《2009-2020年我國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出臺。近年來,我國重點媒體無論是在硬體設施還是在軟體建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爭取國際輿論話語權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一帶一路”對外傳播的效果、話語權的運用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我們的主流媒體關於“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帶一路”政策措施的出臺、項目的“走出去”和落地推廣等方面,對於落地效果則普遍缺乏關注。
主流媒體應該加強轉換性話語的建設,加強符合所在國和所在地區具體情境的政策解釋和傳播,實現跨文化交流,讓中國故事能夠在跨文化的語境下展開。此外,要加強修復性話語建設。外界對“一帶一路”的期望與“一帶一路”的落地效果間會存在一些落差,對此,我們應該積極修復和完善。還要加強矯正性話語建設。我們應當負責任地把過去的故事講好,把自身的行為調整好,而不能只強調今天的合作。總之,我們應該隨時反省自問,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我們的釋疑解惑和輿論引導工作是不是做得到位。
主持人:謝謝您指出這麼多空白點,確實為我們拓寬了思路。再聽聽于主任的建議。
于運全:這些年,我們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一直積極參與國務院新聞辦等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研討會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這三個不同的研討會都延續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即媒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與會嘉賓取得了普遍性的共識:首先,媒體要記錄好、如實地傳播好“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這是媒體的本職工作。其次,媒體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在“五通”建設、貿易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融通等方面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最後,在國際合作傳播方面,要發揮我國媒體的主體作用。總之,媒體應通過跟沿線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如聯合採訪、聯合報道等,甚至是傳播渠道上的合作,向世界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
目前,媒體應當從三個方面著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第一,加強內容建設。應該發掘更多更好的內容,發掘更多更好的故事,這就需要我們跟相關媒體合作。我們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辦了一個“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我們想發動媒體及社會各界人士,把好故事、好素材發掘出來。第二,加強技術引領。在媒體融合領域,特別是技術融合領域,應當努力做出探索。第三,“一帶一路”不僅是面向國內的傳播,同時也是面向國際的傳播,需要做好跨文化傳播工作,去貼近國際受眾,更多地講國際受眾喜愛的“一帶一路”故事,這是我們媒體人共同的責任和努力的方向。
多方協力 征程再啟
主持人:謝謝您提出這麼具體可行的建議,我們感到任重道遠、大有可為。還有十天左右,“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就要召開了,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最高規格的論壇,這不僅是務實有效的交流盛會,也將是“一帶一路”再啟征程的新起點。各界應該如何借此契機,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國際社會共建“一帶一路”的信心和力量?
程曼麗:我非常讚賞在共識的基礎上推進共建,增強各方行動的協同性,因為“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到多個部委和不同的主管機構,並由不同的企業負責具體項目的落實,所以需要中央加強統籌,使參與各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增加內部的協同性,並在更廣的範圍內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增強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信心和力量。
于運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全球矚目。自從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年初的達沃斯論壇正式發佈這個消息之後,全球各界廣泛關注,並對論壇抱以很高的期望。論壇將總結回顧“一帶一路”建設三年多來的經驗和成果,並且對未來“一帶一路”建設進行展望,確定階段性的工作目標;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從構想到行動的全方位合作,解決當下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各種分歧。目前,全球經濟低迷,國際社會希望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拿出更多中國方案,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帶來正能量,更好地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從而傳遞東方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媒體和研究者要以問題為導向,報道好中國方案,我們的研究機構也要積極進行綜合性研究,把這個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大事件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
主持人:我們共同期待,共同努力。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驅,“一帶一路”的推進和實現,需要世界的和平、合作和文明間的包容、理解。“一帶一路”要鋪出一條相知、相通、相融的新路,通過探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精準傳播、拓寬格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開創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新局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民意基礎,與各國人民共同繪就這幅橫貫東西、共謀發展的宏大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