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光明談②】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曲一琳 王 琎

訪談嘉賓: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主任、首席全球合夥人 王 麗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副會長 車丕照

編者按:以“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中國與各國攜手推進。加強其中的法治建設,既能提供動力與保障,又是題中應有之義。“一帶一路”光明談本期邀請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主任、首席全球合夥人王麗,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副會長車丕照,圍繞“一帶一路”進程中的法治問題進行討論、提出建議。

法治建設為“一帶一路”提供保障

主持人:當前全球經濟治理日趨法治化,國際合作中存在的風險、面臨的爭端都要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一帶一路”的推進涉及領域主體繁多,要實現“五通”需要多方協同合作,其中法治建設具有怎樣的意義和作用?

王麗:“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基建項目最終要落在合同上,如項目實施涉及技術標準,需要專業的法律機構來承擔。再如融資就會涉及擔保、保險,需要金融機構的參與。這些專業機構的參與使法治在“一帶一路”中落實到了項目上,落實到了每個企業的具體建設中。從法律服務實踐來看,法治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

車丕照: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無論是政府行為還是公司行為,都要在法律框架之下實施,否則可能遇到法律風險或者麻煩,因此法治建設是“一帶一路”順利推行的重要保障。

探索創新沿線國家爭端解決機制

主持人:在“一帶一路”建設推行之前,沿線各國已經處在一些雙邊或者多邊合作機制當中,已經適用了相應的爭端解決機制,“一帶一路”建設怎麼處理既有機制與新設機制的關係,如何形成沿線國家解決爭端的統一機制?

王麗:這是全球法律治理問題。要尊重已經形成的WTO原則,但“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已有規則未覆蓋的領域,這就需要設定新的標準。我們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了56個産業園區,並正在與當地政府一起研究管理、規則、標準、技術等方面問題,其中一些具體的規則、辦法都可視為在“一帶一路”實踐中創設新法律的嘗試。

車丕照:從主體角度來看,“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糾紛可以分為三類:商人之間、公司之間的糾紛;商人和政府之間糾紛;政府之間的糾紛。前兩類糾紛的解決無外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只有第三類糾紛涉及新老機制的衝突。國際法碎片化或重疊衝突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因此要像《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所強調的那樣,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機制,並在實踐中慢慢探索創新的方向。

在文化溝通中促進法律交流

主持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法律制度不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差異很大,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切實增進對彼此法律制度的了解、認知和互動?

王麗:我們要走出去,首先要了解該國的法律和文化,了解其法律傳承和文化歷程,這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和機構很有幫助。建議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法律狀態和法律文化的研究,形成法律數據庫。同時還應拓寬交流的渠道和方式,讓多方主體共用資訊,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車丕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法律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了解、尊重當地法律,盡可能避免法律衝突。還要看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法律模倣、法律移植、法律嫁接等方法,各國法律會越來越趨同。未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這一“趨同”還會更加明顯。

多方合力培養涉外法律人才

主持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與“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相比,我國法律人才現狀如何,應該通過哪種方式去培養,是否需要在一些重點領域重點培養?

王麗:要解決這一問題,有以下幾條途徑:在法學教育中,把涉外能力作為基礎教育重點培養,根據社會需求來培養相關人才。要引進熟知國際的或者某國法律的專家。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如律師事務所在國外開分支機構、合作機構,可以獲得很多國外的專業人才。此外,要支援社會組織做強、做大、做好,通過政策指引支援他們“走出去”。

車丕照:涉外法律人才培養一直是政府相關部門關注的問題,比如教育部前些年開始啟動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司法部等部門前不久頒布《關於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意見》,都在關注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高校也都意識到涉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好多學校辦了國際班。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於外國法律的了解總不會比當地人了解得多,培養出既懂中國法又懂外國法的萬能律師是不太可能的。建議中國律師多嘗試做牽頭律師,在處理外國相關法律事務時雇當地的律師。因此,不必對我國律師的涉外能力過於焦慮。

新理念新姿態引領國際法治建設

主持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建設能否順利實施跟我國制定、實施國際法律規範的能力密切相關。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以怎樣的理念和姿態去引領國際法治建設?

王麗:要堅持“條約必須信守”原則,遵守現有的國際條約和所在國的法律。要遵守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在平等、有償、互利的原則下簽訂合同,按合同辦事。要遵守強制性規則,比如到某個國家投資,必須遵守其相關投資規定和法律。

車丕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國際法有很多貢獻,比如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近年來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相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一定有機會把這些原則、理念具體化,形成新的制度。以前我們主要是接受國際法,甚至要把國際法轉化成國內法,未來我們要更加關注如何把國內法轉成國際法。

主持人:對於“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法治建設,二位還有哪些建議、願景和期待?

王麗:“一帶一路”的法治建設要以滿足實踐需求為第一要務,特別是要建立跨境法律糾紛解決機制。此外,建議我國頒行“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法,把我們的願景與規劃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下來,進一步明確相關主體在投資、貿易、合作方面所能獲得的支援和幫助等。

車丕照:中國政府在未來法治建設方面將會提供新經驗,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第一,價值目標的多元性。以往的區域性安排基本上是以經濟為主要目標和價值導向,而“一帶一路”除了經濟目標之外還有其他目標,比如民心相通等。第二,很多“一帶一路”項目是在相關國家政府主導下實施的,因此,我們要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在探索政府和市場關係及發揮作用方面提供新經驗。第三,軟法和硬法的結合問題。期待在未來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為國際法治發展作出新貢獻。

(光明日報記者姬泰然、光明網記者張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