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年來“一帶一路”逐漸從構想化為實際成果,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正在以這樣一種對外合作“管總”規劃,為世界架起友誼之橋。

再過兩周,中國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召開。

作為今年我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意義顯然不止于28國領導人開一次會、出幾個成果那麼簡單,而是中國在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背景下推進國際合作的又一次主動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在致力於實現物理上互聯互通的同時,也串聯起中國一系列深化改革開放的藍圖,串聯起世界人民追求穩定繁榮的夢想。

大漠駝鈴,碧海白帆。打開世界政經版圖,“一帶一路”東接亞太經濟圈,西入歐洲經濟圈,地位舉足輕重,目前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人口約44億,國民生産總值約23萬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令各國發展意願強烈,迫切盼望找到新的發展模式和區域合作形態。加強國際合作和政策協調、共同應對危機挑戰,已成為全球的“最大公約數”。

時間回到三年前,當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時,各國在關注這一“改革開放升級版”大手筆的同時,也難免産生一些模糊認識甚至曲解誤讀。然而,隨著中國掏出真金白銀創設亞投行與絲路基金,隨著三年來“一帶一路”逐漸從構想化為實際成果,隨著沿線國家享受到區域合作帶來的早期收穫,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絕非心血來潮,也非空喊口號,更不是搞什麼勢力範圍,而是以這樣一種對外合作“管總”規劃,為世界架起友誼之橋。

於是,人們看到,在塔吉克,由中企承建的鐵路讓居民往來不再需要繞道鄰國,為當地經濟注入新希望;在蒙古,老百姓開始使用首個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購買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在巴基斯坦,中巴電力項目讓吉拉姆河湍急的水流轉化為源源不絕的清潔電力,緩解當地民眾的“電饑渴”;在歐洲,有著“新絲路”之稱的中歐班列為英國捎去義烏的小商品,又從那兒載回醫藥産品和軟飲料;在東南亞,中國和印尼合建的雅萬鐵路將把旅行時間由3小時縮短至40分鐘,不但減輕旅客出行之苦,更提振了市場活力;在阿曼,中國興建産業園,讓該國産品得以向非洲和歐洲市場輻射……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中國企業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可以説,每個合作項目的推進和落地,在悄然改變當地民眾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成為他們對“一帶一路”的口碑。而當民眾的好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催生出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認同,以及對合作項目的主動參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幾十多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相關的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等中國倡議被寫入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決議文件中。無論是“共商共建共用”,還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都日益引起世界廣泛共鳴。

所以説,正是因為“一帶一路”幹出了成績,才得到大夥兒認同。如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相信本屆論壇在總結三年經驗的基礎上,將為下一階段擴大深化合作打響新的發令槍。

從國際視角看,高峰論壇體現了“一帶一路”與中國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相促並行。未來,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通”,中國在與沿線國家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的同時,也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歡迎非沿線國家的傾情參與,形成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中國將尊重世界各國決定國際共同事務的影響力和發言權,耐心傾聽各國對國際合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主張,讓更多惠及民生的重大舉措匯入合作共贏的“大合唱”之中。

從國內視角看,一帶一路”建設將大幅拉動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對外投資,加快國內産業結構升級,帶動生産性服務業等産業發展,促進出口增長。這些都會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一帶一路”還將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國內發展戰略網羅在一起,促使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對接國外市場,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

當然,對於中國百姓而言,他們最關心的當數“一帶一路”所能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其實,且不説此次高峰論壇,“一帶一路”提出三年來已經給中國民眾帶來了切實好處。在商貿上,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的發展讓海淘種類更多,價格更低廉;在交通上,國際航班的選擇面更多,價格更優惠,而在不遠的將來乘坐高鐵去歐洲遊玩、看球賽也不再是夢;在旅遊上,簽證便利化讓人們可以來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在教育上,留學變得更輕鬆,培訓更趨國際化;在文化上,沿線各國的電影、歌舞劇給人們帶來不同於好萊塢的感受……相信此次高峰論壇之後,世界各國人民都能從不斷孕育的合作機遇中體驗更多獲得感、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