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4月22日電(記者阮周圍、明星)來自東盟10國的20名記者21日中午結束了在湖南的採訪,啟程前往江西。如何用一句話評價此次湖南之行?“Excellent!(極好的)” “A fruitful visit!(一段滿載而歸的訪問)”“Earn different insight of China(對中國有了多樣的理解)”等讚揚不絕於耳。

據了解,此次“中國-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聯合採訪活動是由國務院新聞辦、中國—東盟中心共同主辦,于4月17日正式啟動。這次聯合採訪活動以“中部地區的産業轉型與國際合作”為主題,邀請了汶萊《婆羅洲公報》、柬埔寨《高棉時報》、新加坡《聯合早報》、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商報》、緬甸《每日鏡報》、泰國《泰叻報》、越南《越南投資評論》、馬來西亞新聞通訊社、寮國國家電視臺、菲律賓國家電視臺等來自東盟10國20家主流媒體的20名記者參與。

在歷時5天的湖南站採訪中,記者們經行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與當地政府官員及相關部門負責人交流座談,並走進長株潭兩型試驗區、湖南衛視、三一集團、湖南獵豹汽車、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泰富重裝等13個各具特色的採訪點。

來自印度尼西亞最大門戶網站DETIKCOM的高級編輯涵妮(Hany Koesumawardani)表示,“這次活動讓我認識了不一樣的中國”,在她看來,印度尼西亞人之前對中國的印象只有北京。“就像全世界的人都以為印度尼西亞只有巴厘島。”這次活動讓她對湖南省有了更多面的了解,她表示:“我們參觀的這些企業科技實力都非常強大,例如山河智慧和三一重工。”

來自《印度尼西亞商報》的經理安瓦爾(Akhirul Anwar)告訴記者,“在我們國家,三一重工越來越有大眾辨識度。”

談到未來的合作,涵妮認為中國媒體可以和印度尼西亞媒體多開展交流活動,“因為中國人和印度尼亞人具有相同的愛好,比如品茶和釣魚”。在她看來,媒體的交流和訪問不僅能相互學習不同的傳播方式和經驗,也讓她有機會“做一個月的中國本地人”。

馬來西亞《中國報》的財經記者盧慧儀(Loh Wai Yee)很喜歡這次企業參觀之旅,“我們看到的很多汽車領域和工業領域的公司都很不錯,從技術上來看,中國相關領域的企業已經有了極快速的發展”。她認為東盟國家的企業可以通過這次活動對中國新興科技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對於增進相互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並且也對中國與東盟10國的國際合作具有推動作用。

來自汶萊《婆羅洲公報》的記者馬雷·鮑比(Malai Bobby)對湘潭市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印象深刻,他的國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風力發電裝備,並且此前他認為,風力發電技術會受到地理區位的影響。“參觀完湘電風能有限公司之後,我知道了只要通過正確的測試,就能獲得合格的‘風’來助力,任何地方都可以運用這一發電技術。”“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項技術的相容性,原來它並不需要數百公頃的平原或者高地。”

他告訴記者,這次回國之後他會把在湘電風能的參觀經歷以及企業有關負責人所作的介紹寫出來。“我們國家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項技術,風力作為高效的清潔能源,我覺得它會對汶萊有很大的幫助。”他表示,汶萊政府一直在尋找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的能源。同時,他很驕傲地表示自己所供職的報紙是一個很合適的傳播載體。“《婆羅洲公報》是汶萊的主要報紙,是國際和國內新聞的主要來源,通過我們的報紙和文章,這些(風力發電技術)將會有很大的機會展現給政府和全國人民。”

據悉,此前“中國—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聯合採訪活動已于2015年、2016年連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