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一帶一路”建設在中東地區從框架逐步落地實施,地處波斯灣核心位置的巴林,期待通過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旅遊執行董事傑拉德·巴沙爾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巴林地理位置獨特、營商環境良好,與其他阿拉伯國家聯繫緊密,通過深化與中國各領域的合作交流,將促進中巴兩國經濟實現互利共贏。

數據顯示,海灣地區如今市場規模已超過1.5萬億美元,預計在2020年將達2萬億美元。早在2009年,華為就將其中東地區總部由迪拜遷至巴林;中國銀行、中國港灣工程、中國太平洋保險和東星集團等中國公司也已在巴林開展業務。今年9月份,中集車輛(集團)(CIMC)在巴林投資建設工廠,新工廠將會成為中東地區大型冷藏車生産與出口的重要樞紐。“中國對巴林經濟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大型中國企業在巴林投資設廠,帶來的經濟效益輻射到海灣合作委員會整個區域,促進了巴林在海灣地區的發展。”傑拉德説。

傑拉德介紹説,巴林對外國企業不徵收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和營業稅等稅收,投資環境非常便利;巴林不實行外匯管制,企業能以固定匯率兌換美元,貨幣兌換和利潤匯出非常方便;巴林還是海灣地區傳統的自由貿易區,外企無需當地保人即可擁有100%的股權,對煙酒以外的商品徵收關稅不超過5%;另外,巴林對外來勞工數量亦不作限制。“這些開放、便利的條件,為中國企業在巴林投資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希望加強與中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促進巴中經濟互利共贏。”傑拉德表示。

除了與中國的直接經濟貿易往來,巴林同時十分關注旅遊等人文領域交流對本國經濟作出的貢獻。“巴林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的重要成員,也位於GCC國家地理位置的中心,與周邊重要國家通航距離均不超過一小時,交流非常便利。”傑拉德説,“目前每週末都有35萬沙特遊客來巴林旅遊,全年外國遊客多達1200萬人,而巴林本國的人口只有120萬,因此巴林有發展旅遊服務的巨大潛力”。

傑拉德告訴記者,中國與海灣國家在清真飲食文化方面的傳播與交流日趨頻繁,為中國與海灣國家的友好往來拓展了空間。“人文領域交流也是我們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做法,對促進中國和海灣國家人民友好往來具有重要意義。”

傑拉德説,無論是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還是旅遊、餐飲行業,巴林已經有很多中國企業落地,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加上巴林高素質人才儲備、發達的金融服務、便利自由的營商環境,以及與中東國家互聯互通的緊密聯繫,希望能吸引更多中國企業落戶巴林。”他説,“巴中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的進一步深化,一定能為中國—中東整個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幫助”。(經濟日報記者朱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