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功夫瑜伽》講述了一位考古學家被古地圖吸引,在中印兩國之間尋寶的故事。該片票房可觀,大陸地區票房累計已近17億元,在海外也不斷打破多地票房紀錄。片中,考古學家致力於發掘和保護絲綢之路沿線的文物,並一直癡迷于摩揭陀國消失的寶藏,絲路風情為本片增色不少,成為一大亮點。
近年來,中國藝術市場上含有絲綢之路因素的文藝作品不少,且都在國內外取得不俗的口碑。電影《大唐玄奘》按照玄奘當年取經路線,沿著古絲綢之路實地拍攝,在印度上映時反響強烈,主創人員還受到印度總統接見。此外,陜西省歌舞劇院製作完成大型舞劇《絲綢之路》,哈薩克和中國工作室聯合拍攝關於絲綢之路的3D動畫片等,無不將絲綢之路作為故事的貫穿性主題。這些作品契合了“一帶一路”的文化維度,在文化內核上緊扣絲路精髓,在藝術的延展和縱深中傳遞中華文化。
從絲綢之路的文化深度看,其不僅可以成為學者的教案講章,也完全可以走進萬千人家。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等在絲綢之路碰撞、融合,形成了文化合力。千百年來,不同地域與民族的人都被它的博大、深邃與浪漫吸引,不自覺地用各種載體構建其文化形象。藝術作品是構建絲路形象的重要媒介,在國際上也是頗受關注的藝術資源。日本藝術家平山鬱夫糅合了絲路與佛教題材,開創出里程碑式的畫卷;由井上靖小説改編成的電影《敦煌》更是中國絲路形象域外發展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舞劇《大敦煌》將敦煌壁畫《張議潮出行圖》歌舞化,並結合中國京劇元素,也在日本深受歡迎。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流傳已久的話至今仍不過時。通過文藝作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便需要了解歷史、從歷史中汲取資源,找準文化定位。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應選擇合適的題材,在傳承中國古老文化遺産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國際化傳播路徑中的文化藩籬等問題。而絲綢之路本身便具有跨文化傳播的強大生命力,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接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對交流資訊進行自我選擇與改造重建,因此,絲路文化的傳播具有鮮明的雙向性、互動性特點,其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多元、包容、自信、自強的文化心態,更有利於構建跨文化的親緣性。跨文化傳播中的形象蘊含著不同文化間想像的自我詮釋,兼有“自我”和“他者”的雙重意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不僅是一個行政區域與地理方位的概念,更包含了歷史、民俗、宗教、藝術等綜合形象元素。這種多元包容的絲路文明無疑有利於中華文化的進一步傳播,激發海外的“中國想像”。
身處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從歷史中找到中國定位,找到通往未來的路。藝術工作者當挖掘好“絲綢之路”這座富礦,創造出適應新形勢、全球化的藝術作品,在雙向互動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價值。
(原標題:光明日報:挖掘好“絲綢之路”這座文藝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