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三月,春意盎然。中國兩會在萬眾矚目中召開。從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外長記者會中傳遞出的一組組數字、一連串的資訊不僅牽動著百姓的心聲,也引起海外各界人士的討論。

接受本網記者採訪的外國學者、專家、媒體記者等人士紛紛認為,中國兩會對世界各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指出,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對全球經濟的復蘇起到關鍵作用;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讓“朋友圈”更加受益;脫貧攻堅的中國成果,讓世界為之稱讚;治國理政的中國經驗和環境保護的中國方案,收穫了更多的國際尊重。

保穩定 重品質 推改革 中國仍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

當今國際社會變幻莫測,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為七年來最低、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區和全球性挑戰突發多發。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不僅保持中高速增長,還是全球經濟增量的主要貢獻者。

在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6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74.7萬億元,經濟增速為6.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2017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的預期增長目標為6.5%左右。這組數據也引起海外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

“中國政府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經濟發展預期做出調整,顯示出中國政府務實,不盲目追求數字,而是將更多目光聚焦在發展品質上,也顯示了對於未來中國發展的強大信心。” 埃及《金字塔報》資深記者、外事部副主任薩米·凱姆哈維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世界經濟增長未來仍具有不確定性,中國經濟也面臨著調整增長方式、推進結構改革的重要任務。

“中國政府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向外界傳遞了明確資訊,就是要確保經濟發展穩定。6.5%的經濟增長預期,表明中國將採取刺激經濟措施,支援投資、規避風險、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商學院教授漢斯·杭智科如此評價。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著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逐步消失,中國政府和企業正在尋找新的發展道路,以期帶來品質更高、更好的發展。中國政府‘十三五’規劃中,製造業轉型和升級是重要內容。‘中國製造2025’是目標,也是未來發展核心。”德國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歐拉伕·普略特納爾以中國太原鋼鐵集團實現圓珠筆“筆尖鋼”批量生産能力為例指出,中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製造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堅定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6.5%左右的目標證明了中國政府對經濟的掌控能力,讓世界了解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俄羅斯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格裏波娃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品質的提高也讓中國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去年中國經濟各項目標基本完成,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的引擎,讓世界很多國家獲益。”印度德里大學教授拉爾認為,2016年中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主要拉動作用,通過國際産能合作,中國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技術和製造能力,大力提高了區域和全球生産能力,這將有助於加快全球經濟復蘇步伐。2017年的穩健經濟增長目標有利於引導和穩定預期、調整結構、防範風險。

南非學者托馬斯指出,全球經濟增長有賴於中國經濟的貢獻。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改革,經濟發展越發側重於服務業及消費增長,中産階級群體擴大,將有新的增長機遇出現。

“一帶一路”包容、普惠 世界參與互動的路航標識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三年多來,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得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和支援,中國對沿線國家的對外投資已超過500億美元。接受本網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倡導的全球化多邊合作機制和改革開放的公共産品,是世界各國參與互動普惠的路航標識。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力推互聯互通,積極籌建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支援新興國家提高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份額和表決權,編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國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眾多國家積極響應。”正如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行長蘇馬·查克拉巴蒂所言,“中國方案”將為國際體系提供更多健康的國際“推動力”。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展政策研究司司長洪平凡認為,“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沿線國家約覆蓋世界人口的60%,全球GDP的30%。“一帶一路”是開放和包容的,也歡迎非沿線國家參加。共建“一帶一路”,不但可以為沿線國家,而且為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做出重要貢獻。

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認為,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希望與沿線各國共謀發展,共同的願景需要共同的行動。首先要像習近平主席所説的那樣,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合作中實現共贏。“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貿合作,還將促進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它是一片多産的沃土,就像是一個花園,未來將繁花似錦。

俄羅斯財政部財政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謝爾蓋·薩文斯基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使沿線國家建立更緊密的政治、經濟聯繫,實現這些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創造更加有利的貿易環境以及促進資金融通。這些都是21世紀世界各國協調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等這一系列多邊合作機制和公共産品的深化發展,為全球共同參與互動普惠提供了跨區域的標誌性舞臺。”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市場業務部中國組負責人成玉麟告訴本網記者,由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等公共産品,不僅成為“全球化”實踐的路航標識,也是相關國家正在協商共建的互聯互通的實際導軌和平臺。期待今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能再次凝聚“全球化”的國際力量,為聯合推動多邊化普惠合作的世紀工程發出鼓舞全世界的宣言。

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鮑勃·卡爾也説:“‘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和全亞洲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它給亞洲帶來經濟發展機遇同時又是聯接中國和歐洲之間有建設性的紐帶。‘一帶一路’前景廣闊,可以把中國的增長和繁榮帶到世界的其他地方。”

海外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政治制度 凝聚民意達成共識應對挑戰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海外官員、專家和學者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平等世界論壇主席日瓦丁·約萬諾維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集中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傳統和文化的獨特性,反映了中國發展和現代化的需求。他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不僅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同時也在努力提高社會發展水準,把每一個人的生活水準、教育、文化、健康、道德的提升作為奮鬥目標。

巴基斯坦內政部官員費薩爾·汗説,中國的兩會代表委員來自全國各地,能夠直觀地反映最廣泛的民意,這有助於為政府提供全面、準確的資訊,引領中國人民在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他還指出,兩會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國家權力源於人民,也能確保中國人民真正參與到國家治理進程中,為國家的進步與繁榮貢獻力量。

埃及《共和國報》第一副總編輯阿布德·法烏茲表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聲音,在制定國家的大政方針、監督政府施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兩會是中國人民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平臺。協商民主制度讓各界人士通過建言獻策的方式參與國家的治理過程。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極大的政治優勢,能夠凝聚民意,達成共識,應對挑戰。

“每次去中國都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成就感到振奮和羨慕。” 南部非洲中國與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克萊頓·哈茲韋內説,“我認為是正確的制度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進步。”他表示,連續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充分説明瞭中國政治制度的高效。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就,顯示出這一制度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兩會本身在不斷與時俱進,煥發新的生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剛表示,兩會議案和提案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代表委員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兩會更加開放,議案和提案落實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應對環境問題 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投資“史無前例”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正在裝點當代中國人的新夢想。生態保護、節能環保等綠色發展理念正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豐富著中國夢的美好藍圖。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成為海外人士關切的話題。中國將在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領域發揮“領導作用”。

美國著名生態文明專家羅伊·莫裏森指出,中國在長期實踐中追求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現在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中國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有高度共識,中國擁有可再生能源等領先的技術及資源,中國既面臨生態問題的現實挑戰,也有應對環境問題的可行方案,一定能夠在世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

挪威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海寧·克裏斯托弗森用“史無前例”來形容中國近年來在綠色能源領域上的投資。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重視空氣污染問題,花了大力氣治理,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正在下降。此外,2013年發起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倡議,描繪出2013—2017年間改善空氣品質的路線圖。除了制定標準,該行動計劃還推出一系列新的激勵機制來治理空氣污染,如每月分別評選和披露10個在空氣品質方面表現最好和最差的城市,並大力加強空氣品質監測。

“國際能源署期待與中國通力合作,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清潔能源普及和蔚藍天空的願景成為現實”,他説。

(王欲然 常紅 夏雪 李玫憶 王一三 張潔嫻 華迪 韓莎莎 孫璐 盛楚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