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再升級碩果纍纍】
輿論關注,習主席此次里程碑式的訪問中,一大一小兩個國家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16日,中瑞雙方達成的一系列成果和共識就此給出答案。
1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伯爾尼同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舉行會談。(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當日上午,伯爾尼美景飯店,百餘名記者早早在此等候。習主席和洛伊特哈德在舉行一個多小時的會談後,共同來到簽字廳落座。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瑞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外交、經貿、發展合作、能源、海關、智慧財産權、文化、教育、體育、地方交往等廣泛領域。洛伊特哈德讚嘆:“今天簽署的一系列協議顯示了兩國關係在向更深更廣方向發展。”
而這次訪問達成的豐碩成果再次證明,中瑞兩國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大小國家友好合作的典範。
“我這次訪問瑞士期間雙方簽署的多項合作協議,將給中瑞經貿合作帶來新機遇,增添新動力。 ”習主席這樣説。
那麼,兩國的合作“新”在何處?
——建立創新戰略對話平臺機制。雙方同意,在此新機制統籌引領下,加強“中國製造2025”同瑞士“工業4.0”對接,推進兩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創新合作。
——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瑞士支援“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並在歐洲國家中率先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習主席表示,願同瑞方積極探討在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保險、産能合作等領域開展合作。此外,習主席邀請洛伊特哈德出席將在中國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推動自貿協定升級。瑞士是首個同中國簽署並實施自由貿易協定的歐洲大陸國家。相信此次決定推動自貿協定升級,將發揮示範作用,共同維護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
——簽署新的文化合作協議。兩國將共同舉辦2017年中瑞旅遊年,加強兩國旅遊合作。雙方願以中國舉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為契機,加強兩國冬季體育運動合作。
——同意共同致力於維護開放包容的全球貿易體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
對習主席的國事訪問,瑞士主流大報《新蘇黎世報》評論説:“瑞中關係從未像今天這般緊密。兩國秉承著很多共同的價值觀,比如勤勞、聰慧和勇敢,習主席的來訪將帶動雙邊合作再上新臺階。”
【站在新起點信心滿滿】
1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伯爾尼同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後,兩國元首共同會見記者。(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新年伊始,中瑞關係又站在一個新起點上。我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瑞關係必將實現更大更好的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習主席和洛伊特哈德共同會見記者時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習主席新年之際到訪瑞士,推動兩國深化合作、發揮示範作用,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傳遞正能量。
1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伯爾尼同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共同會見瑞士經濟界代表。(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16日中午,習主席會見瑞士經濟界代表時説話語氣真誠:“中國有信心實現經濟平穩健康增長,在為中國人民帶來更多實惠的同時,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為包括瑞士在內的各國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羅氏公司、雀巢公司、瑞銀集團、ABB公司等瑞士著名企業負責人積極發言,表達了加大對中國投資的願望,並表示要開發高水準的技術合作,促進兩國創新發展。
瑞士迅達公司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在中國開辦工業性合資企業的外國企業,期待對華業務進一步拓展。公司首席執行官西爾維奧·納波利説:“目前中國已經成為迅達最重要的市場。習主席的訪問是瑞士的巨大榮幸,我希望此行能帶來巨大的商機。”
信心也來自中瑞首創精神。正如習主席所説,中瑞合作展現了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對中歐合作發揮了示範作用。瑞士作為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在發展對華關係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在對華合作中創造了多項第一,包括率先同中國簽署並實施自由貿易協定,率先加入亞投行並成為創始成員國。
去年4月,習主席同對華進行國事訪問的施奈德-阿曼聯邦主席一道,宣佈建立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係。這是中國首次同外國建立以創新為標誌的戰略夥伴關係,標誌著中瑞關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瑞士是“科技創新之國”,而中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未來,兩國開展創新合作,可以真正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習主席的這次訪問將兩國合作提升到新高度。伯爾尼執業律師德累斯頓説:“我期待中國和瑞士的合作為全球化正確方向做出榜樣,重燃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找到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習主席引用的瑞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施皮特勒這句話,正是中瑞關係的現實寫照。
16日下午結束伯爾尼的行程後,習主席旋即赴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並將在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在國際形勢“亂”“變”起伏、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明顯抬頭的關鍵當口,世界應該作出怎樣的抉擇?雲集達沃斯的政商精英乃至國際社會,都在傾聽將迴響在達沃斯的“中國聲音”。(記者李忠發、朱東陽、劉暢,參與記者魏建華、聶曉陽、顧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