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端二維碼

今日頭條二維碼

美媒:過度妖魔化中國對美國並無好處

中國網4月15日訊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近日發佈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邁克爾·歐漢龍的評論文章稱,美政府近期過度妖魔化中國的政策對美國並無好處,美應警惕美中關係過度惡化可能造成的後果。

202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楊潔篪、王毅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開場白中闡明中方有關立場。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文章指出,近期美國兩黨對華的強硬態度似乎正在驗證那句美國諺語:“如果一件事值得去做,那麼做過頭也不為過。”雖然拜登政府曾表態稱,要在部分領域與中方展開競爭,在部分領域與中方進行合作,在另外一些必要領域與中方對抗,但目前華盛頓方面似乎更願意過度強調與中方的對抗。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其根據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將中國列為犯下所謂“種族滅絕”罪行的國家。

文章稱,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合法性的角度來看,把“種族滅絕”用在中國身上都極其不恰當,有故意在惡化美中關係上煽風點火之嫌。稱中國犯下所謂“種族滅絕”罪行,只是美國對華政策逐漸凸顯出妖魔化中國趨勢的一個象徵,這折射出美國正在危險的趨同思維下越走越遠。

文章追溯了“種族滅絕”一詞的由來。1944年,波蘭律師拉斐爾·萊姆金在德國對猶太人實施慘無人道大屠殺的背景下首次提出了“種族滅絕”這個詞。正如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爾在她的著作《來自地獄的問題》中所述,“種族滅絕”的概念也源於奧斯曼帝國在1915年對數十萬亞美尼亞人的蓄意屠殺。聯合國1948年頒布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中的第二條正式公佈了其定義:依據該公約,“種族滅絕係指意圖全部或部分摧毀一個民族、族裔、種族或宗教群體的行為,包括殺害該群體的成員;給該群體成員造成嚴重身體或精神傷害;蓄意破壞該群體的生活環境,使群體成員身體狀況遭到部分或完全的破壞;採取措施阻止該群體生育;用強迫的手段將兒童從一個群體移至另一群體。”

文章認為,歷史上,對“種族滅絕”的描述多為對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人的屠殺,而中國的維吾爾族從未發生過類似事件,此外,也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正在計劃“摧毀”維吾爾族。因此,美國政府對中國所謂“種族滅絕”的指責純屬無稽之談。

文章稱美國應正確應對中國崛起,雙方都需要做出努力緩和目前緊張的雙邊關係,一味蓄意挑釁是行不通的。文章批評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任時期揮舞關稅大刀打壓中國的行徑,並對拜登政府仍保留這些關稅政策表示遺憾。

此外,文章還對美國政府對華軍事策略表示關切,稱特朗普政府時期推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2018美國國防戰略報告》讓美國對華軍事策略走向失控的邊緣。

文章認為,美國政府制定的戰爭計劃越來越傾向於在假想戰爭的早期階段取得先機,例如最近一位前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官員公開呼籲美國應大力發展能夠在衝突爆發後72小時內擊沉350艘中國艦船的軍事能力。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政府不但沒有為緩和雙邊局勢做出努力,還無端給中國扣上所謂“種族滅絕”的帽子,這令美國政府更加難以預測並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

二戰與冷戰的發生令世界充分認識到綏靖政策的危害,但世人卻往往忽略一戰的重要經驗,那就是當外交手段式微,軍事力量主導政局時,大國之間是如何陷入戰爭的。

文章最後指出,值得慶倖的是,中美關係離軍事對抗的危險境地還有很遠的距離。但當年一戰的爆發,也不過是起源於1914年6月28日意外發生的薩拉熱窩事件。因此,美國政府需要擔憂放縱美中關係繼續惡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編譯:焦元 審核:戚易斌 李小華)

聲明:本稿圖片經新華社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