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數字經濟分論壇現場。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

中國網12月1日訊 (記者 林伊人)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首次以線上形式在北京、東京兩地舉行,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

在1日下午舉行的數字經濟分論壇上,參會嘉賓就“未來數字科技格局及中日技術合作”展開研討。參會嘉賓一致認為,在未來數字經濟發展中,中日雙方應加強交流與合作,也要規範數據使用和管理。

近三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27萬億元,2018年達到31.2萬億元,2019年達到35.8萬億元,佔中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表示,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數據的資本化,中國的數據化資本大約有9萬億元,相當於中國2019年GDP總量的10%,中國資本保有量的5%。

中國從事數字經濟的廠商、企業、民眾,使用的終端包含大量日本廠商提供的設備和基礎元器件。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球政府事務總裁徐智煜也表示,中日企業存在優勢互補關係。在華為旗艦手機P40的1800多個元器件裏,日本企業提供了超過80%。

徐智煜表示,數字經濟在2025年會佔到全球經濟的25%左右,數字經濟排名前五的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已經佔到47個經濟體經濟總量的78.1%。徐智煜認為,在數字經濟發展中,中日企業應堅持開放合作,中方尊重數字主權,願與日方在數字經濟的産業環境和創新人才方面開展合作。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表示,中日雙方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物聯網、區塊鏈,包括未來3D列印和機器人等領域的數字技術合作方面是互補的。劉松認為,中日雙方應共同幫助亞洲這個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數字經濟的活躍地,實現快速增長。

騰訊雲商務副總裁趙劍南表示,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有的線下培訓機構因為無法復課而倒閉,有的零售、餐飲企業因為線下營業受阻,銷售額大跌,但也有企業受益於數字化變革,快速走出了困境。數字技術像經濟、社會運作的“韌帶”, 通過“高韌性”緩解“硬衝擊”,為産業“V型反彈”蓄力。

趙劍南認為,産業網際網路的目的在於降本增效,向“數字”要“效率”,是産業重塑的必然選擇。數字化讓目標變得可度量,可度量就可不斷優化,結果是提高生産製造、供需匹配、維保服務的效率,最終可以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日立製作所常務董事、首席技術官鈴木教洋表示,使用數據創造新的價值時,需要對數據進行管理,希望在平衡個人資訊保護和公共性上和中國開展合作。

株式會社Future董事山岡浩巳認為,民間要通過自助努力確立有關數據的規範,要有多個主體共同監管數據的使用,以此持續地去獲得數據所有人的長期信任。

株式會社東芝高級常務董事、數字業務最高負責人島田太郎認為,RCEP的簽署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框架下,中日之間具體在哪些方面可以開展數據合作,需要不斷交流,“不要讓我們之間的門關起來,而是要讓我們開放的門變得越來越大。”島田太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