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壓力山大” 印順委員建議加快暢通智慧養老産業鏈 | 建言中國026

發佈時間: 2020-05-26 09:4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編者按】老齡化是我國在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老有所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國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全國政協委員印順提案認為,當前養老體系面臨著平臺整合資源能力差異大,資訊封閉隔離,法律保障體系欠缺等問題,建議加快建設統一的服務平臺,暢通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産業鏈。

《建言中國》欄目是中國網政協頻道、中國網議庫平臺原創欄目,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國政協委員印順

提案全文:

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老齡社會挑戰

2000年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佔12.6%。與2018年末相比,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89萬人,比重下降0.28個百分點;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439萬人,比重上升0.2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945萬人,比重上升0.64個百分點。老齡化是我國在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老有所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國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雖然我國初步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發展,傳統居家養老方式已很難滿足時代要求。

2015 年,國務院提出“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産業發展”的改革思路。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構建養老新體系、加快老齡事業和産業發展”的新要求。近幾年來,各地做了一些智慧養老的有益探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投資成本過高,覆蓋面窄,地區間發展不均衡;智慧養老平臺整合資源能力差異大,資訊封閉隔離;法律保障體系欠缺,行業標準和監管缺失;研究技術不夠成熟,專業技術和服務人員缺乏。鑒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以公益化為基礎、市場化為輔助的智慧養老模式。

政府要加大資金扶持,為購買智慧養老服務智慧化設備産品提供財政補貼,擴大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規模和平臺建設維護資金投入。要明確對老年人使用智慧養老服務産品的補貼標準、購買服務目錄及價格;做到政府財政資金在地區間均衡分配,逐步實現經濟發達地區普及智慧養老智慧化設備,經濟較為落後地區兜底保障困難老年人享受社區居家智慧養老服務。要大力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到社區居家智慧養老建設中,穩步推動社會多元主體成為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發展的主體。要擴大社會多元主體在智慧養老服務方面的覆蓋面,更好地促進各地區實現社區居家智慧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

二是加快建設統一的服務平臺,暢通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産業鏈。

要打破各功能主體之間的壁壘,建設統一的服務平臺,把社區、醫院等各類養老服務資源集合在一起,充分挖掘各主體資訊,實現資訊的實時交互共用,保障平臺的安全性、統一性、實用性、開放性和便利性。要加快暢通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産業鏈,解決各服務環節各自為政、連結性差、碎片化嚴重的問題,鼓勵各方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平臺與社區、老年人的緊密連接,加快老年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的發展,促進産業鏈的延伸和完善,實現養老資源利用最大化,提高社區居家智慧養老服務的效率和品質,真正提升老年人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三是完善智慧養老的法律法規,規範智慧養老建設。

國家要在政策立法、人才培養、政府投入、技術創新、標準制定、産業促進、平臺建設和整合、市場模式確立等方面進行導引,做好頂層設計工作,確保智慧養老的基礎保障,使智慧養老有法可依。要根據智慧養老的需要擴充政府的職能,把智慧養老建設作為政府最主要的職能之一。比如,設立社區智慧養老機構,出臺政府智慧養老標準規範,要求住宅開發時配套用於智慧養老社區服務的必要空間,住宅設計預留老年無障礙通道及各種可接入戶網路系統等。

四是強化智慧養老教育,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國家首先要加快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鼓勵高校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設立相關專業,培養一批高技能的研究人員和高水準的服務人員。其次,設立志願者服務機構,鼓勵志願者加入養老服務行業,擴大服務人員力量,同時做好志願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訓,保證他們的服務能力和水準。再次,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提高智慧養老産業相關人員的工資待遇,吸引更多高水準專業人才加入智慧養老行業,加快智慧養老産業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最後,要建立相關考評和獎勵機制,調動專業技術人才和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推薦閱讀:施維雄委員建議更改港人“兩證”名稱 彰顯國家公民身份 丨 建言中國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