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22日訊 (記者李智)製造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製造業産生衝擊,經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將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如若應對得當,我國製造業有可能實現加入國際分工體系後的二次突圍,全面提高製造業在多層次經濟波動中的應對能力,有利於我國製造業提升産業鏈韌性,真正實現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

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受到的主要影響

第一,疫情對於供給側的直接阻斷和嚴重干擾。疫情蔓延到全球範圍後,各國工業生産所需的關鍵性中間品、零部件及生産設備在全球範圍內面臨“斷供”風險。

第二,疫情對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都造成重大負面影響。不僅反映在全球供應網路失效、企業中長期投資放緩等供給側,連需求側也受到重大衝擊。

第三,引發美、日、歐等經濟體的相關“反思”。經此一疫,抗疫物資等産業安全問題,導致一些經濟體意圖調整或重構産業鏈供應鏈。

應對我國製造業“二次突圍”的建議

第一,從“産能過剩”向“彈性産能”的轉變。我國製造業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傳統製造業存在産能過剩,而高新製造業産能相對不足的結構性問題。此次疫情暴發後,部分製造業企業實現了向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的轉産,充分利用産能保證了國內醫用産品的有效供給,並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成功轉向出口。通過保持相對合理的産能總量的同時,加快産能升級和創新,能夠增加我國經濟面對外生衝擊的靈活性,促進我國製造業實現高品質發展。

第二,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此次疫情導致短期勞動力不足而生産受阻。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於工業資訊化及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投資,通過提高“智慧製造”在工業生産中的比例以保持發生危機時的有效供給。聚焦發力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

第三,從“世界工廠”向“中國工藝”的轉變。我國製造業的“世界工廠”標簽由來已久,中國生産的大量商品一直以來被看作物美價廉的代表。然而,在工業製造的若干關鍵領域,如半導體材料和裝備製造,我國離實現自主化生産仍存在較大差距。要切實解決制約産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一方面需要在工業生産的核心技術上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則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要把5G、半導體、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列入“十四五規劃”予以戰略支援,保持中長期産業鏈供應鏈穩定。

第四,保障重點外貿企業正常生産和運營。支援企業採取措施降低大宗商品敞口、外匯敞口帶來的風險,如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對衝價格波動、把握談判時機簽訂較為有利的長期合約等。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支援力度,暢通出口企業資金鏈,免除出口企業後顧之憂。鼓勵出口企業探索使用人民幣結算,降低匯率波動風險。

第五,應對逆全球化形勢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營造更加便利的消費環境,鼓勵汽車和其他大宗耐用消費品消費,引導居民逐步恢復正常消費活動,保障民生所需行業和吸納大量就業的行業正常運作。加快建設線上行銷渠道,改善線下渠道運作效率,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同時,鼓勵製造企業從單純的製造商向綜合生産服務商轉變,擴大增值服務供給,提升附加價值,進一步發掘國內市場潛力,穩定市場份額。

第六,加強國內和國外製造業協同建設。支援國內企業開展進口貿易,通過舉辦進博會、擴大自貿區試點、推動RCEP落地等措施,向世界開放中國市場,助力貿易夥伴經濟復蘇,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構建支援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鼓勵國際經濟、技術、産能合作,鼓勵外商企業搭上疫後中國經濟復蘇的順風車,深化全球産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