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迅速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世界各國人民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和關心,但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出現了排華情緒,其中不乏針對中國和華人的侮辱和歧視性言行,讓人萬分憤慨又倍感憂慮。
目前這種排華聲音已出現在南韓、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諸多國家。這些國家的一些商家直接在門口寫著“中國人禁止入內”,還有一些媒體則將中國污衊為“黃禍”,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並公開宣揚“中國孩子別出門”。生活在德國柏林的一位楊姓女士稱,她近期既未回國又沒有任何身體不適,僅僅因為是中國人,就被拒絕進入當地一家診所,甚至沒有解釋的機會。
面對疫情出現恐慌和不安,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相關言行超出了基於恐慌而採取防範措施的正常範圍,從而做出過激反應,其本質就變成了種族歧視、“疫情歧視”。當中國正在全民抗疫的艱巨時刻,對中國和華人的歧視和侮辱行為,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嚴重傷害著中國人民和海外華僑華人的感情,且挑戰著國際人權法的紅線。
歧視也是一種“病毒”,而比病毒傳播更可怕的是人心的隔閡。衍生自種族歧視的“疫情歧視”,其根源依然是我們並不陌生的固有偏見、刻板印象和盲目無知。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種族主義者,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惡意攻擊的嘗試,疫情的暴發,只是給了他們又一次煽風點火、落井下石的機會而已。至於個別國家政客的“脫鉤”言辭和唱衰論調,也是謀求政治利益的“常規操作”了。
有病就得治。面對“歧視病毒”,沉默只會加速它的蔓延,以至加深隔閡,擾亂人心。在2月19日的外交部網上例行記者會上,對於《華爾街日報》日前刊發詆毀中國抗疫努力的帶有種族歧視色彩文章一事,發言人耿爽表示,中方已向《華爾街日報》提出嚴正交涉,闡明中方的嚴正立場,要求《華爾街日報》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公開正式道歉並查處相關責任人,但《華爾街日報》迄今仍在推諉、搪塞,既未公開正式道歉,也未查處相關責任人。鑒此,中方決定從即日起,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那些發表種族歧視言論、惡意抹黑攻擊中國的媒體,必將付出代價!
同時,海外華僑華人在這場反歧視運動中也空前團結,發揮了各個不同團體不同背景的力量。他們拿起法律的武器,讓國外主流社會聽到了來自華社的萬眾一心的呼聲。例如,在荷蘭某電臺發生因新冠肺炎疫情針對華人的歌曲歧視事件後,全荷華人社團立即組織了應對會議,並推舉出由律師、華人社團代表、二代華人代表等參加的行動小組,迅速與電臺管理層就該歧視事件進行法律交涉。代表們還通過微信和當地華人媒體的微信推送,手把手教會大家如何按荷蘭法律程式報案、與警察如何溝通。在短短幾天內,全荷反歧視委員會就收到了3000多份報警記錄,國會收到了5萬多份請願書,而要納入國會需要討論的請願數字是4萬份,這在過去其他案例上往往要經過一年甚至數年才能達到。
必須看到,中國是此次疫情的受害者,也處在防控疫情全球擴散的第一線。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為應對疫情採取的有力措施不僅在對中國人民負責,也是對全世界負責。中國第一時間向世界各國公佈病毒基因序列,展現出高度透明和負責任態度。全球除中國外確診病例不到中國境內病例的1%,這正説明中國有效防止了疫情向其他國家蔓延。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所言,中國在此次戰“疫”中所做的事情已超出了對其的要求,如果不是中國在戰“疫”上投入的巨大努力,全球其他國家將會看到更多感染病例以及死亡。譚德賽認為,中國此次採取的許多措施將成為全球疫情應對的新標桿。
2009年始於美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2014年始於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取得戰“疫”勝利,都充分説明越是在大災面前越需要世界各國眾志成城,共同進退。在這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時代,共同努力有效遏制疫情擴散,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當中國陷入新冠肺炎疫情之痛時,所有人都應該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團結合作,將心比心,而非重拾歧視或排華的陳舊思維。以鄰為壑,排除不了病毒,終究害人害己。(中國網評論員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