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月15日訊(記者 戚易斌)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心。自疫情暴發起,這一群體便全力以赴支援抗疫。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日夜奔走,四處募集,將一批批急需醫用物資運往國內,譜寫了華僑華人與祖(籍)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攜手共克時艱的宏大敘事。
捐款捐物同心戰“疫”
日前,由武漢大學法國、德國、荷比盧、瑞士、英國校友會共同發起募捐的首批物資從歐洲運抵中國。荷蘭留華同學會秘書長、武漢大學荷比盧校友會會長朱丹表示,此次疫情來臨,武漢大學在歐洲的多個校友會緊密團結在一起,形成合力,為武漢的醫院捐款、採購、運輸並配送急需的醫療物資。
“在這一過程中,各校友會聯合多個華人社團,在第一時間鎖定上游醫療物資生産方,並組織了一個20多人的採購小組日夜連續作戰,統一採購, 與東方和南方航空公司合作運送物資,與上海武漢的校友合作進行通關和國內物流段的分送,物資直接抵達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以及武漢和黃岡的多家醫院。”
目前,武漢大學校友會(歐洲)籌款超過20萬歐元,採購醫療物資價值超過17萬歐元,協助中國企業在歐洲採購物資超過68萬歐元。
朱丹説,“在荷蘭的校友除參加歐洲校友會的捐贈,我們還參加了全荷學聯組織的捐贈,也是採取直接購買物資的情況,目前捐助活動還在進行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募捐的善款和物資還在不斷增加。後續還將有更多的物資運送到抗擊疫情的前線。
群策群力 各顯神通
朱丹所在的武漢大學荷比盧校友會,成立於2017年9月,是武漢大學全球校友會中第一個跨國校友會,雖然人數在武大的歐洲各校友會中並不算多,但在國家危難時刻,他們挺身而出、鼎力相助,從募集物資到跨洋對接,在整個援助鏈條上可謂群策群力,各顯神通。
朱丹告訴記者,在荷蘭有個僑領為了湊齊一整箱額頭測溫計,在所在城市附近的藥粧店挨家掃貨,同時還準備在湊齊的第二天,親自駕車到阿姆斯特丹南航的值機櫃檯,尋找當天回國的旅客攜帶這批測溫計到北京。武大荷比盧校友會得知後,為避免海關查驗耽誤時間,在第一時間幫助該僑領聯繫到了南航在荷蘭的負責人,並立刻組群,與對方溝通準備所需捐贈證明文件,以方便海關查驗,保證物資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受捐人之手。
上海市政府需要訂購大量醫用護目鏡,而護目鏡的製作材料來自德國的科思創生産的聚胺酸脂,因材料緊張,需要在第一時間與科思創中國相關負責人取得聯繫,正是武大荷比路校友會在第一時間將雙方連結在一起。
此外,武大紐約校友會組織到了在土耳其的一批貨源,需要有可靠之人到伊斯坦布爾附近去驗貨,通過武大校友全球秘書長群,荷比盧校友會把在上海工作的土耳其校友諾揚羅拿立刻推薦給紐約校友會負責人,這樣在第一時間實現了紐約與伊斯坦布爾的無縫對接,充分體現了跨國協作的力量。
類似情況不勝枚舉。無論出人、出資、出物、出策,都是愛心,是暖流,也是全球“愛心接力”中華僑華人共同的心意。
團結一心反擊歧視
海外華人,每逢危難敢擔當。朱丹表示,疫情期間,荷蘭的華僑華人除了為家鄉和武漢捐資捐物,還承擔起了另一個重要使命,那就是拿起法律武器,團結一致反歧視,“讓主流社會從多年一貫沉默的華社聽到我們瞬間的吼聲與萬眾一心的呼聲。”
近期在荷蘭社會上出現了個別借疫情針對華人甚至亞裔的歧視現象,如荷蘭電臺Radio 10本月7日的一個晚間節目中,主持人播放了一首借病毒“諷刺”中國人的歌曲,言行醜陋,且涉嫌違反有關反歧視法律,嚴重傷害中國人民及在荷華僑華人的感情。
事件發生後,全荷華人社團在第一時間組織了有70多名僑領參加的應對會議,並推舉出了由律師、華人社團代表、二代華人代表等參加的七人行動小組,迅速與電臺管理層就該歧視事件進行法律交涉。代表們還通過微信和當地華人媒體的微信推送,手把手教會大家如何按荷蘭法律程式報案、與警察如何溝通。在短短幾天之內,全荷反歧視委員會就收到了3000多份報警記錄,國會收到了5萬多份請願書。於此同時,不少華二代還參加了夜間電視臺黃金時段的圓桌訪談節目,直接用嫺熟的荷語與主持人和現場觀眾互動。武大荷比盧校友會也為此次法律援助活動專門捐款。
朱丹説,在反歧視運動中,華社空前團結,發揮了各個不同團體不同背景的力量,並且形成合力,在資訊技術和社交媒體的配合下,實現了高效的活動組織與行動。這對當地主流社會的震動很大,多個電臺報紙新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做了報道,荷蘭政府也對此予以高度關注, 從首相到衛生大臣都發表了對中國的關注和支援,並堅定地反對種族歧視。
據了解,武大荷比盧同學會正在作為聯繫歐洲多個國家主流社會的精英留華代表,製作為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正能量視頻,通過社交媒體快速發送到全球的受眾群體,讓大家都為武漢和中國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援。
“在歐洲,許多普通大眾都不知道中國的中部有個叫做武漢的中心城市,而這次的抗疫活動和海外的反歧視活動,讓世界知道了武漢,了解了中國的舉國之力和全球華人的同心協力, 我們同學會會在今後的社團建設活動中更多的與主流社會溝通、與當地僑界互動,充分發揮連結海內外各路資源的橋梁作用。”朱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