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場蔓延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致數萬人感染,面對不斷更新的疫情數據,誰也無法預測自己會否成為被病毒選中的下一個。

儘管每個人被叮囑最多的是“少出門”,但患者需要救治,民眾生活需要保障,阻斷病毒傳播的通道需要守護,很多人不得不走出家門,堅守工作崗位。他們是血肉之軀,也會心生恐懼;超負荷的壓力,會將他們擊垮;讓家人處於危險之中,他們內心充滿煎熬……但職責所在,疫情不結束,他們不離崗。

中國網自2月10日起推出《凡人“疫”舉》系列報道,記錄疫情之下普通人的恐懼與擔當,記錄中國人抗擊疫情的犧牲與鬥志。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或許,平凡是唯一的答案,但平凡的邊界卻從未能被定義。

楊留傑在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受訪者供圖

大年初二一早,中建三局綠投公司沌口六村項目部辦公室主任楊留傑接到通知,返回武漢建火神山醫院。他立即決定動身。

出發前,楊留傑辭別父母。臘月29晚上到家,只待了兩天,還是去疫區,年邁的父母擔心他的安全,不同意。

他反覆勸説父母,“都不去,活誰幹”。花了一上午時間,父母終於同意,再三囑咐他,一定要小心。

徵得父母同意,楊留傑開車就走。“我感覺得到,他們非常擔心。”

此時,很多地方已封路,高速上不去,國道也走不通。楊留傑讓公司發了個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的文件,遇到封路的地方拿出來。儘管如此,一路上也不是很順利,從濮陽到武漢,他開了十幾個小時。

參建火神山醫院的工作人員檢查配套污水處理廠設備的連接情況。受訪者供圖


楊留傑所在公司負責火神山醫院土工布、防護膜及污水處理站基礎施工。初三一到工地他就開始幹活,一直幹到晚上十一點半。

第二天,他轉戰後勤,給工人們做飯。“每天吃冷飯,吃壞了肚子麻煩。”

過年期間,很多商鋪都關門了,楊留傑想法設法採購食材,又買來30多個保溫杯。沒有廚師,他和項目經理自己做。做好飯後,他開車送到工地。“每頓飯都是燙手的。”

為了消除父母的憂慮,楊留傑每晚都跟他們視頻。他心裏也害怕,“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有成千上萬的人,誰知道有沒有感染的?後來就自我安慰,大家都能幹,我也能幹,只要防護做得好,問題應該不大。”

公司有著嚴格的防護制度,工人們時刻戴著口罩,每人一瓶酒精噴霧,隨時消毒,吃飯前還要用酒精濕巾擦手,相互間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項目部大門一道測溫關卡,食堂門口一道測溫關卡,宿舍一天至少2次消毒,食堂一天至少3次消毒。

參建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的工作人員鋪設過道管線保護膜。受訪者供圖

2月1日,火神山醫院完工。2月4日下午2點,楊留傑他們接到通知,前往武漢體育中心建“方艙醫院”,半個小時後,工人們全部到場。楊留傑被分配買插座和三角鐵。

“最難的是物資採購,過年很多店都關門了,平時沒有可以調貨,現在有也拿不出來。”楊留傑到處打電話,最終聽説新洲區一家倉庫有貨。

他驅車100多公里趕到那家倉庫,用10分鐘裝完2000個插座,立即返回。當天他又跑到80公里外買三角鐵。

“顧不上吃飯,一分鐘不敢耽誤,早一分鐘建好,患者就能夠早一分鐘治療。”

楊留傑上次有這種緊迫感是在2008年。1997年,他入伍,2008年,參與汶川地震救災。

“那時候是扒廢墟,扒得越快生還的希望越大。現在是建醫院,建得越快挽救的生命越多。武漢的確診人數一直在增加,推著我們加快速度,再快一點兒。”

楊留傑説,再有這樣的事他還會參加,“我曾是一名軍人,無論什麼事,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到前線,跟戰友們在一起。”

他和同事們暫時在自我隔離,一旦有新的任務,他們將第一時間奔赴現場。

(記者 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