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于紫月  通訊員 李永飛

午後的風依舊微涼。沉寂的群山中響起一陣警報,“戰爭”打響!

官兵們衝出營房,導彈車駛出洞庫。短短數十分鐘,官兵身就戰位,導彈指向蒼穹,“東風快遞”隨時準備“發貨”。

這就是被中央軍委授予“導彈發射先鋒營”榮譽稱號的火箭軍某旅發射一營。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上,他們駕馭新型導彈戰車光榮接受黨和人民檢閱;在火箭軍部隊實兵對抗演練中,他們探索運用新的戰法訓法淬煉一柄新型利劍。

11月底,“先鋒營”兵分兩路完成多項重大軍事任務凱旋歸營,戰車馳騁在中國版圖上,寫下一個象徵著勝利的“V”字。

枕戈待旦 生而為戰

火箭軍某旅政治委員章禮信給科技日報記者講了很多“先鋒營”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該營作為我軍某新型常規導彈第一營為戰而生。為擺脫“無教材”“無裝備”“缺人才”的困境,老一輩官兵絞盡腦汁和技術專家“拉家常”“認老鄉”“套近乎”,利用一切機會蒐集整理廠家技術資料,開創性地編寫出80多萬字的訓練教材。

沒有訓練裝備,官兵們就用紙箱做成配電器,用木板釘成推力室、用麻繩連成電纜線……“有裝備要準備打仗,沒有裝備同樣要準備打仗。”就是憑著這股信念,組建當年的9月,該營圓滿完成首發實彈發射任務。

如今,22年過去了。“先鋒營”的武器裝備歷經換型,官兵們也換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全營官兵一心向黨、隨時待戰、嚴摳細訓的作風始終未變。為國仗劍,責重如山。官兵們篤信:既要佔領導彈陣地,更要佔領思想陣地,這樣才能鍛造出聽黨話、跟黨走的礪劍先鋒營。

22年裏,他們始終保持“枕著敵情睡覺、時刻準備打仗”的戰備常態。休息日,看電影、聽音樂,耳機只帶一個,留著一隻耳朵聽哨音。每日狀態檢查、每週過戰備日、滾動修訂行動方案等雷打不動,“快速反應值班流程”不斷優化,全營緊急出動時間壓縮四分之一,應急應戰水準持續提升。

那一年,該旅受命執行軍事任務,“先鋒營”率先請纓出征,不少官兵寫下血書請戰:祖國,誓死為您而戰!

科技強兵 先鋒鑄魂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先鋒營”手裏的“傢夥”科技含金量越來越高,威力也越來越大。22年作風不變,“先鋒營”的練兵方法卻一直隨著裝備變。

“先鋒營”營長潘少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讓部隊的訓練方式有了轉變。以前發射導彈,需要官兵下車手動對接、瞄準等,如今“手動”少了,“自動”多了,只需按下一顆按鈕,就能決勝千里之外。但是,這需要官兵掌握的理論基礎更加紮實。為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官兵們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更多了。

潘少明介紹,“先鋒營”的訓練裝備,已經從組建伊始的紙箱、木板升級成與真實裝備1:1比例的模擬系統。數不清多少個夜晚,全營官兵聚在一起討論研究,琢磨如何能更好地達到訓練目的,不斷打磨需求,反饋給廠家。去年,他們擔負作戰單元整合試點先行任務,半數官兵面臨專業和崗位調整,4名班長主動要求“卸任履新”,開始新的學習攻堅。

“練為戰、不為看”。2015年1月,該旅即將發射組建以來的第100枚導彈,任務交到發射“先鋒營”手中。當時有人提出事關重大,必須抽調有經驗的老“號手”,組成“最強單元”上陣。最終營黨委決定,按照實戰編組,由士官指揮長何賢達帶隊,組織沒有實彈發射經驗的新兵們出征,最終導彈準確命中目標。

“先鋒營”的榮譽室裏豎立著一道“先鋒墻”,強軍路上,他們始終不畏艱辛、敢打頭陣。組建以來,全營共圓滿完成重大戰備演訓任務39項、成功發射45枚導彈、6次立功、45次受到全國全軍和火箭軍表彰……

在火箭軍某旅副旅長呂爾參的眼裏,“先鋒”意識,已然融進“先鋒營”全營官兵的血脈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