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高岸明代表主辦方宣讀《北京共識》 攝影:人民畫報社 陳建
中國網10月27日訊(記者 吳瓊靜)10月27日上午,第十五屆“北京-東京論壇”圓滿落下帷幕。來自政治外交、安全、經貿、媒體、科技等眾多領域的中日兩國嘉賓和代表們在為期一天半的時間裏,開展了坦誠、深入並具有建設性的討論對話,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高岸明代表主辦方宣讀《北京共識》時指出,當前中日兩國都進入發展的新時代,雙方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切增多。中日同為世界重要國家,共同肩負著維護全球特別是亞太地區穩定、發展與繁榮的莊嚴使命,應攜手推動建立更加開放、基於規則的自由貿易體制,並在加快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等方面推動務實合作。
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雙方就共同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達成重要共識。這也給今年的論壇營造了格外熱烈的氛圍,“我參加過多屆論壇,今年是氛圍最好的一次”,多位與會嘉賓對記者説。
在經貿分論壇上,全球化智庫(CCG)聯合創始人兼秘書長苗綠表示,中日兩國可以通過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和東亞區域合作的進展,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為維護開放型的世界經濟體製作出貢獻。JFE控股株式會社名譽顧問數土文夫指出,去年日中雙方就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達成協定,這是日中合作轉型升級的具體體現,不僅有利於日中兩國,也將為地區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繁榮注入新活力。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振明舉例説到,集團下屬的中信證券和日本的大和證券每年都會互派人員進行訪學和交流。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共及政府事務副總裁周明成也表示,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一體化的當下,各國合作密不可分,華為不會像外界擔心的那樣與美國脫鉤。他強調了中日合作的緊密性和重要性:“以最新款的華為手機為例,有53.2%的元件來自日本,由此可見中日供應鏈的緊密聯繫。未來雙方在數字、金融等各方面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在特別分論壇的討論中,中日兩國産業界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前景也備受期待。日本眾議院議員、原金融擔當大臣伊藤達對中國近年來在金融創新和改革方面邁出的步伐表示高度讚賞。伊藤達認為,雖然中美之間出現“高科技戰”,但兩國在科技創新領域不可能脫鉤。相反,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方面將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探討制定合理的規則,讓數據能跨國、跨區域流通,促進建立互聯互通、公平透明的市場至關重要。對此,日本銀行原金融市場局長山岡浩也深表認同。 “十年前智慧手機在中國還是新生事物,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有10億人在使用數字金融産品。”他認為中日兩國應努力深化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
論壇在討論中,既肯定進展和成果,也不回避問題。在安全分論壇上,嘉賓普遍認為,中日艦艇恢復互訪,海空聯絡機制正式啟動,防務交流進展可喜,但安全關係仍是中日關係的短板,中日軍事互信仍比較缺乏。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沱生建議:“應儘快重啟中日副部級年度防務安全磋商,適時逐步開展兩國陸海空部門的對話交流,以及海上搜救和反恐等聯合演習。”原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對不久前“太原號”驅逐艦在訪日期間,挂出慰問颱風受災民眾的橫幅印象深刻,認為這讓日本民眾感受到中方的善意。他表示:“兩國都應當對單邊主義和迎合民粹主義的做法説不。”軍事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姚雲竹指出,中日兩國應在全球氣候變暖、反對恐怖主義、維護軍控與裁軍體系、人工智慧在軍事領域的倫理道德標準等方面攜手應對挑戰,開展更加密切的合作。
在政治外交及媒體分論壇上,針對今年論壇發佈的中日兩國輿論結果,如何增進雙方民眾的相互理解和好感度,成為嘉賓們探討的重要課題。針對今年民意調查顯示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並不高這一現象,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認為,與政府層面相比,日本的學術輿論界與媒體的認識顯得更滯後一些。他們對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更新和國際格局的變化缺乏積極的認知,在日常報道中對中國缺乏足夠關注,在兩國關係的報道中更願意關注一些負面消極的資訊,從而導致日本民眾沒有客觀積極了解中國的渠道,進而造成其認識的偏差。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高洪也指出,即便是如今,日本仍有很多書店以專欄的形式在醒目位置陳列著許多抹黑中國、攻擊中國的書籍,這必然會給日本民眾帶來負面引導,這説明雖然兩國關係回暖,但阻礙中日關係改善的勢力依然存在。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指出,媒體在報道題材的選擇上,還應該更加客觀、全面,杜絕以偏概全的現象,同時,也應當更加重視新媒體的影響力。在輿論調查的人群選擇和問題設置上,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比如,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調查對象,在問題的設置上也應該有所區分,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出雙方民意。日本讀賣新聞東京總社論説委員五十嵐文表示,中國的科幻小説《三體》日文版在日本是暢銷書籍,《三國志》主題的展覽、漫畫等也都非常受日本民眾的歡迎。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主持人孫寶印説,對中國民眾來説,中日友好從當年的一個超越個人情感和判斷的政治命題,已經發展到雙方百姓可以通過體驗自己思考判斷的現實問題。就如何進一步發揮媒體的作用以及開展合作,參考消息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劉華指出,中日之間有很多資訊需要共用和交流,媒體應為雙方提供更加客觀、全面、可靠的資訊來源。
論壇創辦15年來,中日關係幾經風雨、幾經曲折,但是論壇從未中斷過中日民間對話,為夯實民意基礎,從而促進政治互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貢獻。不回避敏感尖銳的問題,就彼此共同關心的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增進了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這也正是“北京—東京論壇”的生命力和意義之所在。正如本屆論壇的主題:“新時代、新期待——中日在維護亞洲及世界和平與發展中應承擔的責任”所展現的那樣,當下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保持了改善發展的勢頭,兩國應該攜手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産品,為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