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十五屆“北京-東京論壇”特別分論壇研討現場。吳瓊靜 攝

中國網10月27日訊(記者 吳瓊靜)在大數據時代,應如何制定規則來保障數據安全?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中日兩國應如何共同應對機遇和挑戰?在第十五屆“北京-東京論壇”的特別分論壇中,中日嘉賓圍繞兩國在科技創新及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前景展開討論。

分論壇主持人、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首先介紹了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成就。“1994年中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數不超過百人,到了2018年數字經濟的規模佔到整體GDP的30%。”房漢廷認為,中日兩國今後可以在數字經濟的兩個方面開展合作:一方面,中國在人工智慧等底層技術領域具備了相當的技術儲備,可以與日本進行互補性研發合作。另一方面,日本在技術研發上有雄厚的儲備和再開發能力,而中國在商業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日産業界可以聯手創新,優勢互補,這方面潛力巨大。

數據流通運用的跨國治理

日本眾議院議員、原金融擔當大臣伊藤達對中國近年來在金融創新和改革方面邁出的步伐表示高度讚賞。伊藤達認為,雖然中美之間出現“高科技戰”,但兩國在科技創新領域不可能脫鉤。相反,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上將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探討制定合理的規則,讓數據能跨國、跨區域流通,促進建立互聯互通、公平透明的市場至關重要。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認為,數據公司都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確保數據和隱私的安全,重要的是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則。“未來十年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黃金十年。”劉松表示,科學研究、實體經濟、城市治理、醫療服務等與人類切身利益相關的領域,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和工業網際網路來提高人類的福祉。在工業生産和城市生活方面,有著龐大的數據資源,是有待開發和利用的寶庫,而這其中的關鍵,劉松認為是全球共識的建立和跨界人才的聯合。

日本株式會社NTT Data諮詢委員岩本敏男説,近年來和中國有很多合作項目,能明顯感到在著作權和智慧財産權保護方面,中國越做越好。在數據流通和數字經濟領域,應該進一步制定更加明確的市場管理規則,消除企業的疑慮,增強互信。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吉林表示,中國的文化是先自主創新,再産生規則進行規範,而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交流,交流中産生合作。因此通過人工智慧翻譯來促進跨國交流和溝通很有意義。

數字+、智慧+ 中日合作前景廣闊

清華大學教授柴躍廷認為,中日兩國應加強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目前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總量中,中國第一,美國第二,日本第三,但是跨境電子商務規模只佔整個國際貿易總量的10%。中日兩國應深入合作,例如推動報關、報檢方面的互聯互認,大幅簡化手續,從而推動發展。

對此,日本銀行原金融市場局長山岡浩也深表認同。 “十年前智慧手機在中國還是新生事物,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有10億人在使用數字金融産品。”他認為中日兩國應努力深化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

中國軟體協會副秘書長付曉宇建議應加大軟體領域的人才培養和教育。中日兩國都面臨相關人才長期缺乏的問題,日本的軟體人才缺口約為20到50萬,而中國的缺口約為80到100萬。中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製造業以及廣闊的市場,日本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上的需求也很強烈,應共同推進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

在即將到來的東京奧運會上,中日之間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上已經開花結果。劉松介紹説,阿裏作為奧運會的TOP贊助商,在電子商務和雲計算方面,已經跟東京奧組委開始了合作,比如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剪輯比賽片段、支援應援文化、提取觀眾表情等。 “希望在兩年後的北京冬奧會上還能繼續,那時我們使用的可能是8K+VR+智慧編輯+雲上互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