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18日訊(記者 翟舒超)10月9日至15日,來自14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20余名記者,走訪湖南長沙、浙江紹興、福建莆田三地,參加由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資訊傳播局和水利部辦公廳主辦的“美麗河湖”網路主題活動。
行程中,記者們把主題採訪活動與提升“四力”相結合,深入城市鄉村,探訪河湖治理一線,把鏡頭對準一線廣大幹部群眾,用筆尖記錄美麗河湖建設故事,通過行進式報道,展示各地打造河湖管理保護新樣板的生動實踐,關注河長制湖長制為百姓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感受:美麗河湖助力鄉村振興
長沙市下轄瀏陽市官渡鎮竹聯村是第一個採訪點,走進村落,美觀的房舍,潔凈的道路、清澈的溝渠,眼前的一切讓記者們讚不絕口。大家仔細聆聽介紹,並向村黨總支書記吳敬芳詳細了解小微水體管護情況。
“這裡是國家田園綜合體‘詩畫中州’項目所在地。”吳敬芳介紹説,“政府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發動廣大村民參與、監督、支援小微水體建設。”其中,構建群策群力、共建共用的治水氛圍受到關注,記者們關切地詢問當地發動村民共同參與小微水體管護的具體細節。
大家還來到農家小院,與當地村委會幹部攀談起來,從溝渠塘壩建設,到落實小微水體管護責任,從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置,到通過美麗河湖建設帶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話題豐富多樣,氣氛好不熱鬧。
記者採訪長沙市小微水體管護情況。中國網記者 翟舒超 攝
當地小微水體管護工作成績顯著,美麗鄉村建設超乎了記者的想像。人民網記者何萌説:“走在瀏陽的小鎮,眼看著山清水秀的美好風光,差點以為自己是在度假。這讓我感受到長沙落實河長制真不是説説而已。水不會撒謊,有沒有下功夫治理,去現場看看就知道了。”
見證:美麗河湖帶來民生福祉
護一方清水,惠千家萬戶。在一路行程中,記者團不斷感受美麗河湖建設所帶來的民生福祉。“各地對水環境保護高度重視,並採取了積極有效的舉措,切切實實給百姓帶來了實惠,從他們的笑容裏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中國網記者倫曉璇説。幾天裏,記者們聚焦各地河湖治理取得的嶄新成績,以獨特的視角展示美麗河湖、報道幸福中國。
在紹興市嵊州高新區嶀浦村濱水廣場上,村民們正在新建的涼亭裏觀景休息,這吸引了記者們的注意。77歲的老人王幼走説道:“廣場是去年建的,我們幹完活就來這兒休息,我們這裡有山有水,環境可好了!”同樣,在嵊州的曹娥江畔,當地居民尹福妹向記者們唱起了婉轉的越劇。她説:“這裡原來很亂,現在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開心,大家平時在這裡唱越劇、跳舞,感到非常快樂。”當地居民的切身感受都成為新聞作品中的生動素材。
記者採訪紹興市民,了解曹娥江流域治理帶來的民生福祉。中國網記者 翟舒超 攝
行程期間,記者們還走訪了紹興市上虞區“一江兩岸”景觀工程、越城區迪蕩湖公園、柯橋區鑒湖水環境治理工程等,深入了解紹興市建設“安全流暢、生態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顯、管護高效、人水和諧”美麗河湖景觀的做法和成效。光明網記者柴夢竹説:“一路走、一路看,通過蹲點式採訪,我看到河湖生態治理為百姓生活帶來的利好,也深切感受到各地政府進行河湖生態治理的智慧和決心。”
擔當:傳承“東圳精神”,牢記初心使命
活動尾聲,記者們來到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的東圳水庫。東圳水庫于1960年4月建成,是保護莆田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設東圳水庫過程中孕育出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也成為矗立在莆陽大地上的不朽豐碑。
採訪團一行來到“東圳精神”教育基地。採訪過程中,記者們通過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詳細了解當地黨員幹部以工地為家、以建庫為榮的感人事跡。面對眼前宏偉壯觀的東圳水庫,記者們倍感振奮,就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傳承“東圳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中國網記者鄭偉説:“東圳水庫是造福於人民的偉大工程,‘東圳精神’讓我深受鼓舞。作為媒體人,我叮囑自己要扎紮實實走好每一步,用鏡頭記錄好美麗河湖,講述好建設美麗中國的故事。”
記者在“東圳精神”教育基地採訪。中國網記者 翟舒超 攝
腳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在7天的採訪中,記者們走出門、俯下身,感知中國水利事業發展進程,見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將所見所聞所感寫進報道裏、融入創作中,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