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30日訊 70年,我國水土流失實現了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四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根治。數據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從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74萬平方公里,減少了93萬平方公里,減幅達25.3%,相當於減少了兩個黑龍江省那麼大面積的水土流失。

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十分突出。7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治山治水,繪就了一幅幅綠水青山的美麗畫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車道,取得了顯著成就。

70年來,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從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74萬平方公里,減少了93萬平方公里,減幅達25.3%,相當於減少了兩個黑龍江省那麼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強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從103萬平方公里減少到58萬平方公里,減少了45萬平方公里,減幅達43.7%。當前水土流失強度以中輕度為主,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從根本上得到了扭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成效更為明顯。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1.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湖南省的面積,年均減幅1%,是十八大前年均減幅的3.3倍。

我國水土流失問題的形成和加劇,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幾千年來的人的不合理活動的因素。控制住人為增量,對於治理水土流失事半功倍。

70年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步入依法防治軌道。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54萬個生産建設項目依法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減少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22萬平方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門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嚴格監管,19萬個生産建設項目實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約佔70年總數的35%;減少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9萬平方公里。

總體來看,因生産建設造成的人為增量,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一批國家重大項目,通過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實現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70年來,以長江黃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區等區域為重點,持續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技術路線。

通過實施水土保持、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7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5萬平方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1萬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積達5.7萬平方公里,是十八大前年均治理面積的3.7倍。凡是經過重點治理的區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30%以上,治理區生産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減少江河湖庫淤積提供了根本保障。

通過綜合治理,解決了大量自然形成和歷史欠賬的水土流失問題,實現了“減”的目標,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編輯:李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