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河北展廳(國新網 劉健 攝)
中國網9月26日訊(記者 李高思)在剛剛過去的3個多月時間裏,31個省份負責人密集亮相國務院新聞辦,與中外媒體面對面交流。從5月28日到9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31場新聞發佈會,這些發佈會成為外界了解70年來中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窗口。
記者梳理髮現,70年來,各省份都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社會發展均實現了質的飛躍。從31個省份地區生産總值看,變化最大的是北京,70年來,北京地區生産總值由2.8億元提高到3萬多億元,增長1萬多倍。廣東、浙江、寧夏、福建、江西、貴州、河南、新疆、重慶、安徽、湖南、西藏、山西等13省份的地區生産總值較建國初期均有數千倍以上的增長。
北京:GDP增長1萬多倍
70年來,地區生産總值由2.8億元提高到3萬多億元,每人平均GDP超過14萬元,邁進了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準。北京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17%,遠超過創新型國家和地區2.5%的水準。北京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0元左右提高到6.2萬元。總部在京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56家,位列全球第一,在京外國機構3萬餘家,國際友好城市達到56個。
上海:GDP從30多億元躍升至3.27萬億元
上海的GDP從30多億躍升到32700多億,每人平均GDP從80美元到超過2萬美元。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國近1/10的稅收總收入。上海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2018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4萬元。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達到704.9公里。
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位列第5,口岸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全國的27.9%、全球的3.4%,居世界城市首位。國際集裝箱吞吐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貨郵和航空旅客吞吐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三、第四。2018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比例為4%,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7.5件,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300億元。上海累計實到外資2400多億美元。現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87家、外資研發中心448家,是我國內地外資總部型機構最多的城市。
廣東:GDP將破10萬億元大關
廣東全省GDP從1949年的20.3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7萬億元,近30年位居全國前列,今年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按可比價格)從1950年的3.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2萬億元。2018年外貿進出口總額7.16萬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國1/4,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470億美元、佔全國1/5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75萬家,電子資訊産業總産值佔全國的34%。
河北:GDP增長了880多倍
河北省生産總值比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了880多倍。2018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978年的119.5倍和123倍。2018年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9.5%,比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2017-2018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和企業近3000家。2018年服務業對於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5.5%。
甘肅:GDP增長了600多倍
2018年甘肅省生産總值超過8200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了600多倍。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2%下降到5.6%,36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1949年甘肅省每人平均收入僅90元左右,2018年甘肅省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了29000多元和8000多元。
四川:3年經濟總量新增1萬億元
2018年,經濟總量達40678億元,只用3年就新增了1萬億元,預計今後3年還可以再新增1萬億元。四川省經濟增長8%,今年1至5月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勢頭。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50%。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33216元、13331元,分別是解放初期的255倍、239倍。
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625萬減少到去年底的71萬,貧困發生率從9.6%下降至1.1%。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3.5萬戶、116.4萬人。城鄉融合進程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2.3%。高原藏區農村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35.6萬減少到去年底的4.6萬,貧困發生率從20.1%降至2.6%。大小涼山彝區農村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79.7萬減少到去年底的31.8萬,貧困發生率從28.9%降至11.5%。
湖北: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比1996年增92倍
2018年,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6653億,比1996年增長92倍,綜合科技創新水準從2013年的12位上升到7位。城鎮化率由1952年的10.1%提高到去年底的60.3%。糧食産量穩定在500億斤以上,農産品加工業産值突破1.2萬億元。進出口總值由1953年的0.82億美元到2018年的528億美元,增長643倍。2018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萬元、1.5萬元。2014年以來,累計減貧490.7萬人,年均減貧近百萬,貧困發生率由14.4%降至2.4%。
來鄂投資世界500強企業達283家,2018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19.4億美元,同比增長8.6%。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成工程項目營業額239億美元、新簽合同423億美元。
內蒙古:經濟總量較70年前增長595倍
2018年經濟總量和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分別達到1.7萬億元和6.8萬元,較70年前增長595倍和137倍。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8萬元,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27.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2.4%提高到62.7%。
遼寧:GDP是1952年的214倍
2018年遼寧地區生産總值2.5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214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5.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94倍。
浙江:GDP從2002年8千億元躍升到2018年5.6萬億元
浙江生産總值從2002年的8千億元躍升到2018年的5.6萬億元,年均增長10.2%。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從1.7萬元增加到9.9萬元,年均增長9.0%;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都為7.9%。2018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已經縮小至2.04:1,是我國城鄉比最小的地區。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570億元增加到6600億元,位居全國第4位;城市化率從47.5%提升至68.9%,居全國第3位。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2年超10億噸,連續10年居世界港口第1位。
山東:GDP是1952年的344.4倍
2018年,山東全省生産總值達到7.6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344.4倍;現在山東1天創造的財富量相當於1952年全年的4.8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6485億元,是1950年的1473.9倍。一、二、三次産業比例由1952年的67.4:16.6:16調整為2018年的6.5:44:49.5。
山東以全國1.6%的土地,創造了全國8.5%的經濟總量、9.5%的工業增加值和8.3%的農業産值。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39549元、16297元,分別比1952年增長326倍、270倍。三年累計脫貧251.6萬人,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城鎮新增就業連續15年實現“過百萬”。
福建:GDP比建國初期增長2800多倍
2018年,福建的GDP達到3.58萬億元,比建國初期增長2800多倍,財政總收入超過5000億元,增長了6300多倍。福建的每人平均GDP去年達到了9.1萬多元。福建港口去年吞吐量達到5.58億噸。去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了42121元、17821元,分別居全國的第7位和第5位。
福建省進出口總額去年達到了190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近150家在福建投資興業,外資企業超過了58000家。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1528家增加到去年底的3800多家,培育重點産業集群27個,數字經濟規模2018年達1.42萬億元。
天津:截至2018年GDP達1.88萬億元
到2018年,全市生産總值達到1.88萬億元,一般公共收入達到2106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47%,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達到80.75%。天津港對外通達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港口貨物吞吐量已經超過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600萬標準箱。
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達到11個,服務業佔全市經濟比重達到58.6%。京津冀協同發展實施5年來,累計引進來自北京的項目4000多個,目前到位資金7000多億元。在津外商投資企業達到1.5萬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795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49家。外資企業創造了全市稅收的31%。國際友好城市遍佈49個國家的89個地區。
湖南:GDP從1952年27.81億元躍升至2018年3.64萬億元
湖南GDP總量從1952年的27.81億元躍升到2018年的3.64萬億元,每人平均GDP從1952年的86元增長到2018年的5.29萬元。非公有制企業數量佔到全省比重達90%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全省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接近60%。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4458萬減少到去年底的83萬。2012年底到2018年底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84萬人。
湖南工業增加值達到去年的1.19萬億元,為1952年的1885倍,形成了3個萬億級産業、11個千億級産業、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産業鏈。國際經貿“朋友圈”拓展至200多個國家和地區,1/3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在湖南有投資,開放平臺數量居中部第一。
新疆:經濟總量增長200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經濟總量從1952年的7.9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2萬億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增長了200倍,年均增長8.3%。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從1952年的166元,增長到2018年的4.9萬元,增長37.7倍,年均增長5.7%。城鄉居民收入由1978年319元和119元,分別提高到2018年32764元和11975元,年均分別增長12.3%和12.2%。
吉林: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5%
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新興産業迅速成長,智慧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電商交易額、農村電商、跨境電商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增長。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5%,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指數居全國第14位。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分別增長69.8%、161.1%。重點國企有64%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1%。貧困人口從70萬減少到7.8萬,貧困發生率由4.9%下降到0.5%。
貴州:城鄉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1949年的336倍、201倍
經濟增速連續8年半位居全國前三位,2017年、2018年位居全國第一位。2018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592元、9716元,是1949年的336倍、201倍。2018年農業增加值增長6.8%,增速全國第一。改造農村危房51萬戶。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人口從923萬減少到155萬,貧困發生率從26.8%減少到4.3%,33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2018年,貴州省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592元、9716元,是1949年的336倍、201倍。
雲南:經濟總量近1.8萬億元
過去5年,雲南經濟總量從居全國第24位升至2018年全國第20位,達到近1.8萬億元,地方公共財政總收入達到3700多億元,分別比1952年增長205倍和1988倍。今年上半年,雲南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長9.2%。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從1950年的117.6元增至2018年的3.35萬元、增長283.7倍,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從1952年的47.5元增至2018年的1.08萬元、增長225.7倍。
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426萬人減少至2018年底的86.5萬人。2013年至2018年,雲南省有70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068個貧困村出列、4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年底的21.7%下降到5.39%,2020年將如期全面完成脫貧任務。2015年以來,全省累計引進省外到位資金3.8萬億元。
安徽:GDP增長1309倍
70年來,GDP由1952年的22.9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萬億元,增長1309倍。每人平均GDP由78元增加到47712元,增長611倍。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徽一産佔比75%以上,工業佔比7.9%;到2018年,一産佔比降至8.8%,工業佔比達38.9%。
江西:GDP從1949年的9.09億元增至2018年2.2萬億元
江西GDP從1949年的9.09億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2.2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省城鎮、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1%和10.1%。GDP年均增速9.2%,三次産業比從11.5:53.9:34.6優化為5.3:48.5:46.2,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35.6%、21.5%。
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9.1%。與全球35個國家建立了95對友好城市關係。江西省已有1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貧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200萬減至2018年底的50.9萬,貧困發生率由5.7%降至現在的1.38%。
江蘇:經濟體量邁上9萬億元臺階
江蘇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精準幫扶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達到3.8萬元,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7.8%。在經濟體量邁上9萬億元臺階的同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8500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高新技術産業佔工業比重達到43.8%。
糧食總産多年穩定在700億斤。市場主體突破900萬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89家落戶江蘇。上半年進出口總額3054億美元,佔全國的1/7;實際利用外資152.5億美元。
河南:GDP從1949年21億元增至2018年4.8萬億元
河南生産總值從1949年的21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8萬億元,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從50元增加到5萬元,城鎮化率從6.3%提高到51.7%。2018年,糧食産量達到1330億斤,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産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每年外調原糧及製成品超過400億斤。2014年以來3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8315個貧困村退出,582.4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21%。
陜西:貧困發生率降到3.18%
70年來,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9.02%下降到3.18%。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73.87萬戶、增幅居全國前列。陜西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主要功能覆蓋率達100%。陜西省糧食産量連續15年穩定在千萬噸以上,蘋果種植面積1100萬畝,世界上每7個蘋果就有1個來自陜西,獼猴桃産量世界第一。
寧夏:經濟總量比1949年增長3278倍
70年來,寧夏經濟總量達到3705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3278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1895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708元。1982年到2018年累計減貧340萬人,相當於全區現有人口的一半,累計搬遷移民130萬人。民營經濟佔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5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2%。
廣西:GDP從24.5億元增至2018年破2萬億元
70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生産總值從自治區成立之初的24.5億元,到2011年突破1萬億元,再到2018年突破2萬億元,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6000美元。2018年城鎮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436元和12435元。2012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5萬人,年均減貧11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8%降至3.7%。
青海:GDP比1949年增長335倍
地區生産總值比1949年增長335倍,地方財政預算收入比1951年增長6821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比1978年增長158倍和91倍。黨的十八大以來,來青海旅遊的人次年均增長17.7%,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4.7%。
山西:GDP是1952年的1050倍
2018年山西省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68萬億元,每人平均GDP超過4.5萬元,分別是1952年的1050倍和390倍。與1952年相比,2018年山西省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245倍和156倍,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分別增長211倍和129倍。
山西省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在24個國家建立了49對國際友城關係。2018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9.7%。2018年山西省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同比改善10.8%。
黑龍江:GDP增長122倍
經過70年的發展,黑龍江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22倍,公共財政收入增長273倍,工業增加值增長325倍。2018年,141戶“老字號”、1807戶“原字號”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增長7.6%和11.8%。網上零售額增長41.8%,今年上半年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6%。2018年國內外遊客人數、旅遊收入分別增長11%和17.6%。黑龍江省累計減貧10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5%。
重慶:GDP是1949年的1466倍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0363億元,是1949年的1466倍;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9964美元,是1949年的758倍。工業總産值從建國初期的6.04億元提高到20690億元,增長3424.5倍;三次産業結構從70.1:19.5:10.4調整為6.8:40.9:52.3。截至去年底,累計實現171.2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7%。去年實現外貿進出口5222.6億元,增長15.9%,實際利用外資穩定在100億美元以上。
西藏:GDP從1951年1.29億元增至2018年1477.6億元
西藏自治區全區生産總值從1951年的1.2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477.6億元。糧食産量由1959年的18.29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04.9萬噸。2019年1-8月,接待遊客3314.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5.01億元,同比增長19.6%和25.4%。2018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797元和11450元。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超過7成貧困縣摘帽、8成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6%以下。
海南: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分別增長32.8倍、26.9倍
2018年海南地區生産總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1987年分別增長23.1倍、253.3倍,三次産業結構由50:19:31調整為20.7:22.7:56.6。全國約70%的農作物良種都選在海南繁育。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分別增長32.8倍、26.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