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群眾在延安市為民服務大廳辦理業務。中國網記者 李高思 攝

中國網9月18日訊(記者 李高思)讓章慶青意外的是,這次工程項目審批速度超乎他的想像,從提交到辦結,只用了很短時間。這樣的速度,按照以前,難以想像。

章慶青是延安一家企業的負責人,他為工程項目審批經常跑政府部門,讓他頭疼的是,為了一張審批單,他要來回跑很多地方,經常拖了很長時間才能辦下來。而如今,他辦審批不用來回跑了,在延安市為民服務大廳就能辦完所有手續。

9月17日,中國網記者跟隨中央網信辦組織的“新中國從這裡走來”採訪團來到陜西延安市行政審批服務大廳。記者發現,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絡繹不絕。章慶青告訴記者:“延安工程項目審批速度、審批手續辦結比其他城市至少快3個月以上。”

延安市作為陜西省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和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雙試點”城市,2018年以來,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工作作為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的重點,著力破解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中的難題。

延安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利功介紹,延安市探索建立“六個一”(一張藍圖統籌項目、一個系統統一管理、一個窗口提升服務、一張表單整合材料、一套機制規範運作、一個部門集中審批)審批管理體系效果明顯。延安市政務服務事項共715大項1173小項,其中審批局認領229大項485小項,其他政務服務事項在行業部門辦理,目前,這部分事項已進駐為民服務大廳。

“通過一系列探索創新,審批時限較法定時限平均壓縮66.6%,申報材料平均精簡40.2%,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申報材料由14件減少到5件,辦理時限由原來的15個工作日壓縮到1個工作日。”王利功説。

“一張藍圖”規劃 一個系統管理

長期以來,因行業管理制度的不同,導致行業部門規劃差異性大、協同性差,給建設項目生成和審批帶來諸多不便。針對這一弊端,延安市決定實施“多規合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市總規、土地利用、生態環保等12個規劃34個圖層疊加,促進發展目標、空間坐標、用地指標“三標銜接”,形成中心城區建設規劃“一張藍圖”。

2018年9月,延安市啟動“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多規合一”加強部門協調,實現集中審批,提高審批效能。目前,“多規合一”項目儲備庫共儲備項目302個,發起徵求部門協同意見項目66個,26個項目已通過網上協同完成合規性審查,並推送至審批管理系統,促進項目生成提速。

2018年10月,延安市在“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建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該系統與住建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陜西省發展改革委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省住建廳一體化平臺、市級“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互聯互通。截至8月底,線上申請項目1333個,審批事項2448項,辦結2190項。

一張表單申報 一個窗口辦理

“在其他地方辦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至少需要一個月,要跑自然資源局等六、七家單位,現在只要到行政審批局一個窗口就夠了。”延安一家房地産企業相關負責人劉寶艷告訴記者,“我是昨天六點多申請的,今天只是來查看進度,沒想到不到一天時間就批下來了。”

延安市通過“減、放、並、轉、調、集”6項措施,大刀闊斧精簡環節、優化流程、減少材料,重塑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將政府投資項目審批事項由50項精減到25項,審批材料由205件精減到126件;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事項由42項精減到16項,審批材料由156件精減到89件,審批時限壓縮至70個工作日內辦結。同時,編制了“一事項一表單”,一次申報、不同審批階段材料共用共用,解決了材料多頭申報、重復提交等問題,大大降低了辦事成本,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

延安市還制定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個窗口”運作管理辦法》,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材料網上流轉、統一窗口出件”,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在一個專區、一個科室閉環式辦結,解決了“多頭跑、門難找、臉難看、事難辦”等問題。同時,延安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推出“重點項目全程幫辦代辦”“到府服務”“延時辦理”“預約審批”等服務舉措,為重點項目審批開闢 “綠色通道”。

一套機制運作 一個部門審批

通過大量系統性的調查研究,借鑒全國先進地區經驗,並結合當地實際,延安市建立起科學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制度體系,編制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標準化手冊,內容涵蓋改革工作方案、審批事項清單、審批流程圖、辦事指南、報建操作規程、受理操作規程、審查操作規程、保障機制八個板塊,實行全事項、全過程、全環節標準化管理運作和規範化審批服務。

延安市發揮集中審批制度優勢,打破了原來各行業部門分散審批管理相互掣肘的體制藩籬,將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涉及的審批事項,歸集到行政審批服務局一個部門統一管理、集中辦理,行政效率明顯提高。同時,創新推行容缺審批、區域評估、多規合一、多評合一、多圖聯審、竣工聯合驗收等改革舉措,提升集中審批效能。

“進一扇門、辦所有事”。王利功表示,經過一年的探索,延安形成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延安模式”,得到了市場主體的普遍歡迎和認可,這些經驗和做法正在陜西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