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慶祝中國外文局建局70週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中國網9月10日訊(記者 魏婧)1949年10月1日,在舉國上下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熱烈氣氛中,中國外文局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宣告成立。肩負著遠播中國聲音的偉大使命,黨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艘對外傳播領域航船就此揚帆起航,奮力前行。

“70年來,中國外文局對外全面宣介中國發展變化,積極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發揮了重要作用。”9月4日上午,在百萬莊大街24號的古樸大樓中,數百位外文局人懷著激動的心情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為慶祝中國外文局建局70週年發來的賀信。

70年裏,外文局堅持中外專家並舉、協力推進傳播中國,推出了一批講好中國故事的精品力作,讓更多的海外讀者了解真實的中國。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外文局又積極利用新媒體和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等新興渠道,打造系列融媒體傳播品牌,通過進行外宣高端智庫研究、開展豐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著力增進國際社會對新時代中國的理解認同。用多種語言、多維視角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展現中國魅力,提升中國的大國影響力。

9月4日,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在慶祝中國外文局建局70週年座談會上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充分肯定了外文局建局70年來取得的成績,明確了新時代外文局的機構定位、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際傳播機構的明確要求,“這體現了黨中央對外文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心,飽含著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也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説。

使命擔當 精神傳承

彼時,為打破西方封鎖、讓世界了解新生的共和國,喬冠華、劉尊棋、馮亦代、戴望舒等一批滿懷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的精英匯聚到外文局,用英、法、俄等語種編譯出版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政協文獻》等新中國第一批外文圖書,先後創辦了《人民中國》《中國報道》《人民畫報》《中國建設》(現《今日中國》)《北京週報》等第一批外宣期刊,建立了國際書店和外文印刷廠,逐步構建了完備的外文書刊編譯出版發行體系,培養出了一大批翻譯人才。

1975年,意氣風發的大學畢業生黃友義初到外文局工作。多年後,這位當年的稚氣青年已華發叢生。“外文局資深專家、國際翻譯家聯盟最高榮譽獎章獲得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定稿人”,這樣的一句簡介,濃縮了黃友義40多年的外宣生涯結出的珍貴果實。

“外文局讓我有機會為兩任黨的總書記擔任口譯翻譯,讓我有機會參與領袖著作的翻譯出版,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毛澤東詩詞》英文版校對,到近年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出版。能夠為領袖著作翻譯出版工作貢獻微薄力量,我感到十分榮幸。”黃友義説,“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對我們今後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令人奮進。”

“翻譯是一份孤獨的工作。”外文社日文專家菊池秀治曾經這樣定義翻譯工作,“遇到很難翻譯的詞語或句子時,就會陷入僵局,覺得這樣翻譯也不好,那樣翻譯也不行,經常一個人思索和苦惱很久。”

在到中國的四年間,令菊池秀治最難忘的是參與翻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的那些日子。日文翻譯組裏,既有80多歲高齡的老專家,也有業務精湛的年輕同志,大家每天一起討論,一起吃飯,不分晝夜地工作。“作為一名外國人,能夠參與到這樣一個重大工程,感到非常高興。”菊池秀治説,“通過這項工作,我重新認識到,翻譯絕不是一個人的孤立工作,而是一項把每一個孤立的靈魂聯繫起來的工作。我想,這樣的工作才正是促進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內容。所以,我很喜歡中國外文局,也很喜歡參與到中國的重要圖書翻譯工作中。”

擁抱時代 不忘初心

近幾十年來,由於對外傳播途經和手段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文局經歷過人員的嚴重流失,遭遇過傳統書刊業務的大幅下滑,也直面過業務轉型的陣痛。今天,外文局已從單純的書刊傳播單位發展成為包括傳統書刊、新媒體、國內外交流活動在內的國際化傳播和研究機構。

進入資訊時代,外文局不忘初心,順勢而為,積極擁抱網際網路,打造融媒體矩陣,推出了《中國3分鐘》《第三隻眼看中國》《聚焦中國》等系列品牌欄目,運用當下網際網路民喜聞樂見的表現方式,將新時代中國的不同側面和充滿人情味的中國人的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

其中,英文短視頻評論節目《中國3分鐘》開設3年多來刊播了230余期,是目前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誌性欄目之一。該節目策劃、評論員孫婉露表示,今年已是她在中國外文局工作的第六年。“我從一個各方面都很青澀的新聞專業畢業生,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重大活動報道經驗的中英雙語記者。是中國外文局為我們這群有夢想的年輕人搭建了成長的舞臺,讓我成就了一個不斷進步的自己。”孫婉露説。

《北京週報》英文編輯部記者原媛也感受過這份施展抱負的快樂。今年4月,她隨局赴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採訪脫貧故事,採訪報道被美國《時代週刊》刊發。此後,《北京週報》陸續收到多位外國讀者的來信。有的讀者認為獨龍江的脫貧工作“非常了不起”,還有讀者表示對文章中提到的獨龍毯很感興趣,提出購買意願,原媛便幫助他們和當地製作獨龍毯的織女取得了聯繫。

“中國的扶貧成就舉世矚目,很多外國讀者都對這個話題很有興趣。我們能深入到扶貧一線,採訪到鮮活的一手資料,真實客觀地把所見所聞寫出來,在西方主流媒體發聲,這很有意義。”原媛説,對於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的要把外文局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際傳播機構,她感觸頗深,“在現在西方主導話語權,並且多有對中國扭曲報道的時代背景下,來自中國的聲音還是顯得很微弱。”原媛希望自己未來能把我國各方面發展的閃光之處更好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旁求俊彥 啟迪後人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表示,在慶祝外文局建局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令全局人員十分振奮,讓大家從事對外傳播事業更加有了目標和動力。“當然,也更加有壓力。”王曉輝説,“外文局有著70年的輝煌歷史,但那是屬於歷史的,而外文局的未來是掌握在年輕人手中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惜一切,全心全意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對於十年前的自己選擇外文局作為職業歸屬,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傳播中心主任孫敬鑫直言“很慶倖”。“作為一名年輕的國際傳播理論和政策研究者,有責任把外文局的外宣事業傳承好,常念初心,常思前人,常學先進,為把外文局建設成為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世界一流國際傳播機構作出自己的一點努力。”孫敬鑫説。

《中國報道》雜誌社的張曉彤則以“第二所母校”來形容自己對於外文局的特殊感情,“它塑我品格,助我成長,我也見證了她的傳承與發展、創新與突破。在外宣工作崗位上講好中國故事,我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在中國外文局建局70週年之際,《今日中國》雜誌社新媒體部記者馬力為自己立下一個小目標——繼續記錄好中國和中國人的故事,用深入基層的採訪和有溫度、有品質、接地氣的報道,對外講述一個不斷奮進的真實中國。

採訪中,多位老一輩外文局人都提到,應當特別重視翻譯人才的培養,因為這才是外文局區別於其他傳媒機構的根本所在。

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翻譯培訓部副主任、新達雅學校校長陳中鋒,在慶祝外文局建局70週年的現場立下誓言,“未來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翻譯人才培養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爭取將翻譯培訓課程設計得更好,匯聚更多局內外翻譯領域的名家大師,為外文局的翻譯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經過70年的發展,目前中國外文局在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設有26家駐外機構、50家中國主題圖書海外編輯部和10家中國圖書中心,每年以40余種文字出版4000余種圖書、以13個文種編輯34本期刊,書刊發行到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網路受眾遍及世界各地。

同時,外文局旗下眾多業務板塊也都在行業內成為執牛耳者。所屬國圖集團公司對外書刊發行量佔全國一半以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是我國唯一的專業外宣智庫,組織實施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考試報名累計突破百萬人次,面向國外新聞官員的研修培訓覆蓋10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在翻譯行業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外文局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正如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所説,“躬逢偉大時代,投身崇高事業,是我們這一代外文局人的幸事,更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

使命催徵,任重道遠。70歲的中國外文局,將攜著歲月賦予的智識和果敢,不負新時代的期冀與囑託,為了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的長足發展,向著更加浩瀚無垠的星辰大海,一往無前!

(文中所涉單位均為中國外文局局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