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的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中國網記者 董小迪 攝
中國網9月5日訊(記者 董小迪)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是深度貧困縣,有貧困人口1415戶5624人,貧困基數大,脫貧工作存在不少難點。
為此,扎囊縣政府制定了以産業脫貧為主的路子,通過引進生態修復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為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技能本領,同時達到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雙贏局面。
2017年3月,中國煙草定點産業扶貧項目——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以下簡稱種苗基地)落戶扎囊縣阿扎鄉,項目建設一年多,就為1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務工崗位,助其增收195萬元。
今年53歲的阿扎鄉章達村村民措姆和丈夫都在種苗基地工作,她告訴記者,在種苗基地打工的女工每天能掙150元,男工每天能掙160元,還能學到些植物栽種技能。運用這些技能,措姆在自家院子裏種下了不少鮮花。
“以前我們在工地工作,但因為開工有時限,不是每個月都能掙到錢。”措姆説,受此影響,她和丈夫選擇長期在種苗基地工作,去年,夫妻倆靠打工掙了近兩萬元。
相較于外出務工,種苗基地的地理位置也為不少農戶提供了方便。
“這裡離我們家很近,騎三輪車五六分鐘就到了。”正在讀大學的旦珍告訴記者,以前暑假自己會去做服務員貼補家用,但與在種苗基地打工相比,不僅離家遠、掙的錢也要少一些。
“因為距離近,周邊村莊的婦女可以早上照顧好老人、喂了牛再來工作,下班回家還能做些手工,比單純外出務工的收入要多20%。可以實現村民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增收。”扎嚢縣扶貧辦主任貢布次仁表示。
村民們在種苗基地除草。中國網記者 董小迪 攝
此外,種苗基地每年還會將固定資産投資的7.5%上繳縣財政,將項目固定收益用於扎囊縣扶貧基金,以此助力全縣62個行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28戶5614人脫貧。
除了經濟收益,種苗基地帶來的生態效益也不容小覷。貢布次仁告訴記者,當地百姓將風沙戲稱為“扎囊白馬”,此前,每到大風季節,村民們都會調侃“‘扎囊白馬’又來了”。
藏草研究院的研發專員張子麒回憶,種苗基地所在地此前就是一片荒地,風沙很大。本著“先科研後修復”的理念,他和同事們採集了西藏東南部20個地區鄉鎮,海拔範圍1800-5300m不同生境的植物種子126種,土壤樣本125份。在收集野生多土植物引種馴化的同時,篩選適宜西藏生長的蒙草植物,豐富植物種類。
同時,他們還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西藏農牧學院等合作,採集野生種質資源、選育青藏草原牧草、藏草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引入了100份優良牧草種質資源、30余種藏藥品種。
如今,項目總體工程的90%已經完成,栽植了常綠喬木、落葉喬木、果樹、花灌木及熱帶苗木等共221.74萬株。對比起種苗基地建設前後的環境變化,措姆連連感嘆“現在風沙變少了”。
今年,藏草還上線了生態扶貧大數據平臺,包括西藏植物資源數據庫,各類經濟作物的種植結構統計、長勢監測及災害預警數據等,不僅可以預測産量風險,還能實現對各類貧困戶情況的監測,進一步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