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25日訊 (記者 彭瑤)“2018年,遼寧地區生産總值2.53萬億元,是1952年的213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5.8萬元,是1952年的94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16億元,是1952年的792倍;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342元和14656元,分別為1978年的102倍和79倍,人民生活水準發生著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共遼寧省委書記、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求發6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作出如上表述。

連續17個季度經濟增速首超6%

陳求髮指出,2017年,遼寧經濟實現了築底企穩。2018年,全省經濟穩中向好。今年一季度實現6.1%的增速,增長實現了與全國基本同步,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超過6%,標誌著遼寧經濟步入了平穩健康的發展軌道。

遼寧基本養老金實現14連漲,連續多年每年新增就業40萬以上;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7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9%,高等教育率先進入大眾化階段;“15分鍾醫療圈”覆蓋八成以上居民,每萬人擁有病床位73.5張;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26萬減到去年底的13.02萬,貧困發生率由5.4%下降到0.6%,今年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

過去,遼寧煙囪林立,環境污染嚴重。近幾年,遼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去年城市優良天數296天,比例達到81%。河長制全面建立,遼河流域綜合治理全面實施、渤海綜合治理紮實推進,水環境品質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完成農村改廁15.6萬座。

遼寧按照黨中央部署,徹查遼寧拉票賄選案,堅決肅清薄熙來、王珉惡劣影響,凈化修復政治生態取得重要成果。黨風政風持續上揚、社會風氣持續好轉。

轉變老舊發展模式 追求內涵式發展

“影響和制約遼寧振興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難以適應市場變化。”陳求髮指出,遼寧改變拼資源、拼速度,高投入、低産出的老舊發展模式,追求內涵式的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遼寧重點抓好裝備製造、石化、電子資訊等産業升級。去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增速居全國第3位。伺服器、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産量同比分別增長98.4%、96.9%和17.5%,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長40.1%。

遼寧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總部經濟等生産性服務業,著力提高醫療健康、育幼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去年,規模以上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9.6%,快遞量增長27.1%、業務收入增長29.3%,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增長55.6%。

另外,遼寧還大力壓減玉米種植面積,做大做強設施農業,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産品,延伸産業鏈條,大連櫻桃、丹東草莓、盤錦大米河蟹等一大批遼寧農産品品牌享譽全國。

遼寧還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入手,出臺科技強省實施意見,推動科研“三評”改革,促進科技成果“三權”下放,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積極性。去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7%,攻克關鍵核心技術55項,有22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9%,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5.5%。

此外,遼寧深入實施瀋陽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突破遼西北、沈撫改革創新示範區、縣域經濟發展“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出臺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區域發展邁出新步伐。

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

如何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遼寧省人民政府省長唐一軍表示,下一步,遼寧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成“僵屍企業”處置任務。加快推進本鋼集團、城鄉建設集團等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

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做精做強主業、加快轉型升級。年底實現“個轉企”10000戶左右、“小升規”1000戶左右、“規升巨”100戶左右。加快推進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中國—中東歐“17+1”經貿合作示範區、東北亞經貿合作先行區建設,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遼寧自貿試驗區建設,探索建設大連自由貿易港。

同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進人才;打造一批國內領先的智慧製造基地,實施一批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一批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培育一批叫得響的遼寧品牌,成長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以新材料和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年內完成13.02萬貧困人口脫貧、128個貧困村銷號、5個省級貧困縣摘帽任務。高度關注金融、企業債務、社會穩定等領域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把遼寧人民的母親河治理好,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此外,抓好各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