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同事累計開展技改及創新成果36項,攻克技術難題9項,成果轉化14項,獲得專利7項,為公司節約維修資金五千余萬元。記者 謝鵬 攝

站在軌道列車前,47歲的黃德勇扶了扶眼鏡,神情專注。從2007年成為一名軌道車輛維修工以來,黃德勇就一頭扎進了軌道列車維修的世界裏。從一個門外漢到技術能手,他潛心研究單軌技術,打破外企技術壁壘,為公司節約維修資金五千余萬元。

黃德勇毫無保留地把技藝分享、傳授給同事們。記者 謝鵬 攝

隨身帶小本繪圖

在軌道3號線童家院子聯合檢修庫,擺放著一台轉向架空載試驗臺。這種試驗臺是第3代産品,國內目前共三台,都是由黃德勇帶領的團隊聯合研製出來的,是專門針對跨座式單軌轉向架試驗的“特種設備”。

雖然在軌道維修上取得不俗成績,但黃德勇並非“科班”出身,當初上電大時學的是管理專業,第一份工作是家電營業員。

“我從小就對維修感興趣,小時候家裏的電燈、鬧鐘都拆過。”雖然是當營業員,但黃德勇對維修的興趣不減,一有空就跟在店裏維修師傅後問著問那,還自己琢磨,時間一久,家電的基礎售後問題他都能解決。

墻上挂滿了榮譽證書,黃德勇正在和同事交流技術問題。記者 謝鵬 攝

2007年黃德勇進入重慶軌道集團成為一名軌道車輛維修工,這和其之前涉及的維修有很大不同。為了儘快弄懂單軌車輛技術,別人午休時,他在自學電氣原理知識,同事下班後,他又泡在車廂裏,反覆翻著圖紙,梳理電器線路。

那時黃德勇有個習慣,隨身總帶著小本子,遇到問題就在本子上畫原理圖,反覆研究,“一個月要畫四五本,畫了近200本。”

攻關單軌技術國産化

在軌道2號線開通運營之初,單軌核心技術被海外公司壟斷,在需要對列車進行運營維護、重大技改以及疑難問題處理時大多依賴廠家,常常受制於人。

一次,軌道2號線車輛空調變頻器出現故障,若整體更換不但費時費力,短期內也無法保證故障率的降低。黃德勇泡在車廂裏分析故障原因、研究解決方法,最終將故障根本問題鎖定在某關鍵元器件上,並成功解決了空調變頻器故障,為企業節省了640多萬元的維修費用。

軌道3號線童家院子聯合檢修庫,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檢修軌道列車。記者 謝鵬 攝

此後,黃德勇潛心研究單軌技術,和團隊一起對2號線、3號線車輛維修進行技術優化,從需要返廠解決故障到能夠自主完成檢修工作,打破外企技術壁壘,累計開展技改及創新成果36項,攻克技術難題9項,成果轉化14項,獲得專利7項,為公司節約維修資金五千余萬元。

此外,黃德勇還將解決問題時積累下來的單軌核心技術用於國産化攻關,把當初100%的依賴進口,轉化為如今95%以上的國産率,使重慶具備自主設計、研發單軌控制系統的能力。

在努力鑽研維修技術的同時,黃德勇也特別注重技藝的傳承。他通過把技藝經驗編成業務課件等方式,總結出一套系統的“觀、析、查、驗”四步檢修法,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事,年授課超300課時,培訓人數超過10000人,培養國內緊缺單軌維修技師15人,培養2個技師工班。

重慶市工會頒發的黃德勇勞模創新工作室獎牌。記者 謝鵬 攝